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之路

2010-08-31 08:2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八年来,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当地,开动脑筋,瞄准市场,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产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积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面向市场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有用人才,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办学之路。
如今的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500余亩、建筑面积15379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先进,拥有17个一体化教室、8个语音室、27间计算机教室和60余个各类专业实验室;拥有七大学科门类的35个专业、8000余名全日制在校学生、1600余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拥有两所附属医院和24所长期合作的教学医院、36个校外实习基地……这些让年轻的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引领临汾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机制革新

——从计划体制到市场运作


经过充分的论证和思考,学院党委提出了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育人为目的,以强化实践技能教育为基础,融“教、学、做”于一体,工学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现代实用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立足临汾,面向三晋,辐射全国,坚持走科学发展的办学之路。
遵循这一办学指导思想,学院首先颁布了《院系两级管理暂行办法》,实现了四校合一融合,先后解决了处级、科级干部到位问题,相继出台了《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实验实训管理办法》、《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办法》和《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确定了“管理年”,学院进入秩序化、规范化、创新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为了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要求,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方法,确立了系主任负责制,扩大了系级自主权,使管理中心下移。同时,对教师队伍建设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了一支专、兼并重,教学、科研共升的教师队伍。目前,全院正、副教授150余人,讲师240余人,“双师型”教师137人,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著共计500余篇,出版的专著、教材50余本,这在同等高职院校中亦非多见。
与此同时,为适应不断增长的人才市场需求,学院设立了医学系、护理系、机电系、计算机系、外事旅游系、经济管理系、动物科学系、公共教学部、实训部7系2部40多个专业,以及3个研究所。学院推行的“双证制”,要求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顺利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几年来,学院先后与侯马建邦集团、河津阳光集团、明亮铸造有限公司等省内名优企业进行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前往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在校实行订单招生。随着招生人数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率一次次被刷新,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遍布山西、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省市的各大企业,一举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产学一体

——从死读书到活技能


秦国杰说:“学生不经过实习、实训很难掌握实际技能,单靠黑板上开机器教不出合格的学生。我们倡导产学一体,就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实验室做工厂里训练。”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要求,准确定位专业目标,把握专业发展方向,深化专业改革,促进专业交叉融合,提高专业设置效益,形成专业特色,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2006年以来,学院新建成38个整洁、明亮的护理实训室和1700平方米的护理实训中心;标准的4S店汽车实训车间和14个汽修专业实训室,以及63个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工、家电维修、旅游、酒店管理、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实验实训室。同时,还建成了国家级护理实训基地、国家级汽车检测与技术实训基地,农场、优种鸡场、猪场、兽医门诊部、蔬菜大棚、食用菌及花卉培育基地。
这些校内实训基地和科研开发环境,使学生在现代化工业背景下进行全面、自主、深透的实习实训,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做到了“货真价实”,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也实现了“零距离”对接。在这里受到的正规教育和严格的技能训练,为学生们以后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秦国杰认为,校企合作不是简单派几个学生到企业实习,也不是简单把企业技术人员请到学校讲几节课。如果把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看作是“树木”,与某个行业的合作看作是“森林”,那么学院“校企合作”的目标就是: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
在发展中,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著名院校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还长期与30多所教学医院和36个校外实习基地保持合作,与华翔公司等本地众多新兴现代名优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在省内外建立毕业生跟踪服务,学院的医卫类、机电类等“拳头”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就连北京、山东、河北等地企业都千里迢迢赶来“抢人才”。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2.96%以上。

创建“四化”

——从教书育人到文化育人


近年来,临汾职业技术学院以创建绿色校园、园林化校园为目标,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改善环境和教学设施,成立了学校绿化工作领导组,坚持校园绿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同规划、同设计、同施工,按照“总体规划、逐步投入、逐步建设”的思路,对学院各块绿地的布局、造型、设施、树种、草种进行部署,逐步实现校园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的目标。
建校当年,在新教学楼投入使用后,学院完成了教学楼周边绿化配套工程,新植草坪4490平方米,新栽了油桃、葡萄、山桃、苹果、梨等树木。2003年,学校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了紫藤长廊和冬青绿化带,新植了雪松、碧桃、樱花、银杏等景观植物,并对原有树木进行了修剪,文化广场建设及广场周边绿化工程同时完成。2004年以来,学院新增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起了两座人工湖。目前,校园绿化面积已达54058余平方米,绿地覆盖率面积达77258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为了做好“养护”工作,学院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压缩开支,投资300余万元用于环境建设,专门聘请花工和保洁工,购置了履粒机、农药喷洒机、割草机、刀剪及农用工具。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园林绿化学校的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师生评优评先的一个重要指标。
几年来,学生的环保意识大大加强,乱丢纸屑、乱刻乱画的现象悄然消失。晨间的校园,书声朗朗,清香弥漫,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等建筑错落林立,与绿树鲜花相映成趣,焕发出勃勃生机。
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在这个专家预言缺水的地方,一眼深达千余米的深井温泉不仅有效解决了师生生活用水问题,也让全院师生免费享用到大自然清新隽永的甘露——优质地下矿泉水,促成了学院与企业家的联姻。由校企合作开发出的“甜咪咪”优质矿泉水享誉临汾城乡乃至全省,也使临汾技术职业学院成为全省绝无仅有的“温泉校园”、“花园式校园”和“园林化校园”,2009年该校还荣获了山西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的“林业建设先进单位”殊荣。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准确的办学定位,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举措,为临汾职业技术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2008年,该校被评为全省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和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并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集体二等功”,被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集体一等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个闪光的奖牌记录了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的成长历程。从教育教学管理到育人模式,从育人目标到就业保障,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已成为更多学子钟情的沃土。

(本报记者 郭强 本报通讯员 张淑萍)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