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兴起

2010-12-30 08:5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的企业这几年发展很快,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我有信心、有决心把我的企业做大做强。”该中心负责人刘国平高兴地说。
刘国平是隰县一名普普通通的民间艺人,他于2005年成立了隰县民间工艺品研发中心,从事集民间手工艺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产品主要有根雕、山核桃、木雕、山桃核工艺品、石子字画、五谷字画、旋木工艺品等。在短短的6年的时间里,该中心乘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在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一步步摆脱困境,做大做强,成为了该县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今年代表山西参加了上海世博会、郑州中国林博会、深圳文博会、北京特色农博会等,其产品以环保、自然、和谐为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博览会奖项。其中产品福寿瓶被北京博物馆收藏。目前是山西日报文汇大厦、山西黄河国际展览公司长期供货单位,在上海、福建、深圳、河南等地都有销售代理,产品十分畅销。
民间工艺品加工是隰县文化产业“五个一”工程之一。近年来,该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经济文化强县建设的重大举措,立足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底蕴,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为隰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不断积蓄了后劲。
隰县作为临汾市西山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产业,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个,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3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2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33处,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很大潜力。
为力促文化产业发展,该县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隰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根雕、旋木、刺绣、午城酿酒工艺等民间工艺为主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打造民间工艺品加工业,以开发“佛教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为重点,改扩建小西天景区,修建晋西革命纪念馆和义泉毛主席路居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规划紫荆山旅游景区、休闲农家乐等绿色生态游建设;以响铃高跷、转九曲、锣鼓等20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发展文化演艺业。
同时,该县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创新的办法文件,一方面积极协调工商、财政、国土、税务、规划等部门,对文化企业在注册登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年举办梨果节、旅游节等,同时利用国家、省、市举办的一切文化产品推介会,宣传文化产品,引进资金、项目,通过临汾市文化产业招商会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与隰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相交融,与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相嫁接,与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经济转型相结合,激发新的文化创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搭起更为广阔的舞台,推动隰县文化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打造山区文化强县。
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民间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根雕、山核桃工艺品加工、剪纸、旋木等民间工艺已初具规模;每年来隰县旅游人员平均达到3万余人次。随着小西天景区改扩建、晋西革命纪念馆的开馆,以及周边自然风景的开发,带动了隰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隰县的响铃高跷、八音会等群众文艺表演,印刷、摄影服务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也正在蓬勃发展。

(通讯员 梁云云 张瑞强 王红)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