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心灵的一面镜子

2011-03-17 16:1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想起三年前,也是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本刊的《解读临汾教育系列报道》重磅推出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市关工委的乔文映副主任和薛全秀副秘书长看到报道后,亲自来到本刊编辑部,用一句令我终身难忘的话表示祝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鼓励我写出更多有深度的文章。言谈之中,他们提出要办一个“关心下一代”的栏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工委工作,自觉投身到关心下一代的宏伟事业中来。他们的提议在关工委常务工作会议上得到了张国彦主任和全体与会老领导的支持同意,“关心下一代”栏目就这样办起来了。

(一)


在这100期中,刊登了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他们岗位不同、职业各异,但具有的关爱之心、亲情之心、责任之心是相同的。他们以“三心”演绎了关爱的经典、奏响了关爱的乐章。
在这100期中,还刊登了二十余位县(市)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的署名文章。他们作为党、政一把手,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充分重视,全力支持,健全制度,齐抓共管,为关工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他们中的许多人本身就是关心下一代的典范,他们尊师重教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在普遍关注关工委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在2009年全省农村关工委工作经验交流东鲁现场会召开之际,采写了《东鲁品牌叫响全省》的文章,对东鲁经验进行了深度的总结,对全省各地“南学东鲁村、北学刘官庄”、创造性地开展关工委工作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进作用。
无论何种身份,无论何种职业,采用何种方式,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有条件的办大事,无条件的办小事,大事见精神,小事见品格,大事小事总关情。栏目刊发的文章中,总是跳动着关爱的音符、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二)


这位老人,居于三间破旧的窑洞里,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一套失去弹性的沙发、一张茶几、两张床,就是全部的家当。就是这位头发花白、衣着俭朴、生活并不富裕的老人,1986年与其他37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历山后辈积极倡导,组织成立了“历山联村奖教奖学基金协会”,发展群众捐资集金,鼓励兴学育才,造福万代。从此,历山联村的乡间小路上,老人从每一所中小学校的最基本情况摸底,了解特困生的情况,起草了《奖教奖学基金协会方案》。每年的学校期中、期末、中考、高考以后,他都会挑着七八十斤的奖品担子,靠着自己的一双腿走完18所学校。后来,历山考上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奖学金不多了,他把老伴喂猪、养鸡的钱和城里做买卖的儿子的钱都拿去做补贴了。他一年四季不断地学习着、搜集着,整理出了从立志求知到齐家立业至修身养德,涉及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增益格言》,培育人们的高尚心灵……20多年的光阴,村里人的日子日渐宽裕,但又有谁知道,范文选老人一家的生活却陷入了困境:积蓄捐完了、老伴得了脑炎、外孙女考上大学,钱是三个儿子拿的……最重要的是,当地拿出5万元奖励他的善行时,他却坚持把这5万元全部交给基金协会,自己不留一分钱……
这位老人,就是洪洞县万安镇历山联村奖教奖学基金会发起人范文选老人。
每当看到这儿,我的心中都有一种想落泪的感觉。这样执著的老人,几乎要把自己都捐献出去了……每当读到这些优秀人物的文章,我都在想,他们的物质生活如此贫困,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从哪里来?
他们在常人看起来是那样“傻”,但他们的精神却弥足珍贵。我注意到,在他们表面默默奉献的背后,每个人的内心原来都有着强大的信仰。他们几乎都有过贫穷而苦难的童年,他们都有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他们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想要为别人、为社会做一些事情。他们在遭受到贫穷苦难嘲弄时没有抱怨退缩,而是把这个过程当作不断锤炼自己、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把苦难生活的感受转化成为不断追求、不断奋进的内在力量。他们总是想把年少时缺失的爱育和知识补偿回来,于是想为下一代奉献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人生道理。
蒲县国税局局长王化一的日记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能为明天的“太阳”尽上一份心、付出一份爱,我人生的田野就会多收获一份价值和自豪。他说:“一看到贫困孩子上不起学,我就想起了我不幸的童年和迷茫的少年时光,因为我的家境情况特殊,从小没有得到父母亲应有的爱育,是靠贫穷的姑妈抚养,更不幸的是我错过了宝贵的读书受教育时光。因家境带来的不幸,不能再在孩子们身上重演!”
在编发《极致老人杨清泉的三个精彩瞬间》时,我惊异于这样一位把“五老”关爱演绎到极致的老人:离休后20多年如一日,深入到学校、机关、农村、厂矿,对广大青少年讲传统、谈理想、作报告不下400余场。他年过六十照学艺,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且患有多种病症,为了不给学校留下麻烦,当着许多人的面现场出具一份特殊的公开声明:“今后,我在为学校讲课、辅导或提供咨询服务等活动中,如果由于自身健康原因发生意外,后果完全由自己负责,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而且我的所有亲属均不得提出违背我意愿的任何要求,更不允许玷污我的人格。”当问到他为什么这样做时,老人的回答是这样的简单:“党和政府将我们退下来的老同志当做宝贵财富,每月领着不少的工资,药费还能实报实销,我怎么好意思在家里享清福呢!有一份热就要发一份光,所以我认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我首选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从他们的语言中,我读出善良、感恩、奉献。他们,放下的是独善其身的小我,升华成的是兼济天下的大爱。

(三)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爱,也不缺少感人的瞬间,但可惜的是,我们中的许多人每天为生计忙忙碌碌,我们的眼睛为功名利禄所蒙蔽,我们心灵被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填满,所以,我们看不到美好的东西,感受不到善良的美德。
我们没有像你们那样受过很多苦难,我们的物质生活很富足。我们的精神生活看似很丰富,电视、报纸、网络,到处都在传递着信息,但实际上,过多的媒体打扰着我们平静的生活,让我们越加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我们看似聪明,但实际上我们错了。我们每天奔波很多,每天计较很多,但是依然空虚、浮躁、不快乐。你们每天也在奔波忙碌,为关心下一代的事业劳心费力,但是你们的内心因为有着朴素的信念而坚定,不为世事所纷扰。当你们帮助一个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重新走上求学之路时,当你们调解一个濒于破裂的家庭重新走向和睦时,尤其是若干年后,当那些在迷茫中幡然醒悟的青年们走上成才之路后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时,你们的内心常常是充实的、欣慰的。“爱人者人恒爱之”,你们尊师重教、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关爱,传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你们成就了别人,也快乐着自己。
时下,很多人在呼吁,却没有实际行动;很多人在指责,却没有自责。你们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就是那样铁着心扑下身子去做了,去付出了,你们用爱心给孩子们播下的每一颗种子,在阳光、气温、水分合宜的时候,一定会生根、发芽,引导他们向着善良、美好的一面茁壮成长。你们总是从小处着眼、着手,为人所不为或为人所不屑为之事,引导更多的单位和人们感染并聚拢起来,为关心下一代这一宏伟工程添砖加瓦,为子孙后代营造更多的福荫。
你们,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我们照见了自己身上的许多污垢、缺点、不足;你们在启迪着我们如何战胜自己的思想空虚、战胜自己的为所欲为、战胜自己的邪念利欲。我们要学会做人,为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100期结束了,但100期之后的内容将更加厚重和多彩。我们将会把栏目办得更加贴近实际,以此引领全社会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新风尚,引导社会向着更加健康文明和谐的目标迈进。(郭璞)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销毁过期药

下一篇: 一首未完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