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合心
先说丁村遗址。丁村遗址发现于1953年,1954年、1976年分别进行了两次发掘。遗址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公里,发掘出石器近万件,有28种动物化石,这些器物和化石的发现,对于了解远古的气候、生态和人类的进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最为令人震惊的是,1954年发掘出了3枚古人牙化石。由这古人类化石复原的人就被称为丁村人,至今这复原的头像仍陈列在北京国家博物馆。1976年又发现了一块小儿头盖骨。为什么丁村人会有这么重要的地位?从人类进程说,那是因为丁村人代表了一个特定阶段,他具有独立的文化特征,可以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提并论。北京人距今五六十万年,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而在他们之间有着相当长时间的空白,丁村人恰好就填补了这个空白的时段。是人类进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链环,这就是丁村人或者说丁村遗址的价值所在。
从政治意义上说,丁村人面世的时间实在是太好了。他出土在新中国建立不久,那时国外的反华势力甚嚣尘上,甚至有人鼓吹东方文化西来论,说是中国人断代了,现在的人都是从西方移民来到。依据就是自北京人到山顶洞人之间处于断代状态。恰在此时,丁村人从黄土地上破土而出,他的面世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令那些一度鼓噪东方文化西来论的人顿时哑然。何况这是我国解放后第一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是第一个由中国人独立完成的考古发现。丁村人的发现大长了中国考古界的志气,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再说丁村民宅。在山西看民宅,看大院,似乎并不稀奇,然而,丁村民宅实属罕见。罕见之处在于,这里的民宅不是一座大院,也不是连环套的几进大院,而是一座完整的村庄。迄今已经划定保护范围的有40余座,可以说是一个大规模封建社会的农业庄园。其时间上起明代崇祯年间,下至清朝咸丰年间。丁村民宅首推布局美,众多的四合院摩肩接踵,构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村落。村周有时断时续的围墙,围墙上有两座大门,北面一座,南面一座。村巷将众多的院落切割为四块,用方位定名,即可分为:北院、中院、南院和西北院四个组群。每个组群都有数进四合院,疏密相间的院落,构成了一个风貌古朴的村庄。稍加留意,会看到村寨外的四个角还有魁星楼、财神阁、文昌阁、玉皇庙,东头有狼虎庙,西面有突出去的骆驼院。这形状是一只爬行的乌龟。丁村的整个建筑布局就是取意——金龟戏水。如果说,整个村庄是龟身,那么村外的四座楼、阁和庙宇就是四只足,而那凸出去的狼虎庙和骆驼院,则更像是伸在汾河的龟头和留在水边的龟尾。丁村不仅布局美,建筑也美,装饰更美,木雕、砖雕、石雕一应俱全。远望近观,百看不厌,这是难得的古典样板。
正由于如此,每临丁村我就为之欣喜和自豪。然而,欣喜、自豪之后,我又不得不焦虑和叹息。我之所以要叹息,是因为丁村落后了,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更别说与时俱进了。十多年来,旅游业一路走红,成为人人看好的朝阳产业,成为绿色环保产业,成为不少能源重化工业转型后发展的目标,继而也成为不少地方的支柱产业。所以,只要有一点名胜古迹,只要有一点山水名胜,就会成为人们发展旅游的资源,旅游业红盛了北国塞外、江南水乡。远的不说,就说我们山西的大院,无论是久负盛名的乔家,还是后来开放的渠家、常家,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继而带动各业形成了产业优势。近年,南边的万荣县开发李家大院,大有异军突起之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发展旅游是世界潮流,势不可挡。
再来看我们的丁村,虽然不能说门可罗雀,也是游人寥寥。如此状况,怎能对得起我们怀抱里的两个国保?这就是我每去丁村忧虑、焦急的原因。那么,如何让丁村走出困境,由惹人眼红的国保单位,变成惹人眼红的旅游景点?我以为必须实现一个目标,冲破两个藩篱,做好三件事情。
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实现丁村跨越发展这个目标。从现实看,丁村的发展落后了,必须急起直追。这无疑是不利因素,但是换一种眼光看,这不利中潜在着有利因素。近些年,外地的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树立了很多成功的样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拿来就用。例如,常家庄园、皇城相府,他们在短期内形成规模效应的做法肯定对我们大有助益。借鉴他们的经验,再加上我们的创新,我们就不是在做加法,而是在做乘法,在短期内打造一个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新丁村是完全可能的。
冲破两个藩篱,首先要冲破单一文物保护的藩篱。当然我这样说不是不重视文物保护,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利用文物资源,形成旅游优势。以往虽然出现过旅游发展中影响文物保护的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旅游就一定会影响文物保护。只有我们重视保护文物,适度进行开发,不仅不会影响文物,还会由于旅游的发展为保护文物提供充足的资金。这就可以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即以开发促进保护,以保护保证开发。文物的完好无损是旅游长盛不衰的关键。这一方面,即以故宫为例,国家最高级别的文物单位都可以和旅游相结合,丁村还有什么顾虑?是到了解放思想,放手运作的时候了。
再要冲破的一个藩篱是体制机构。大家都知道,目前丁村的管理体制是条块并举的。业务上是由临汾市文物局下辖的丁村博物馆管理,而行政区划又在襄汾县范围之内。地方政府无法在保护范围实施行政手段,博物馆也无法摆脱政府进行开发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相互制约,这或许就是丁村发展滞后的关键所在。这是体制机构的问题,也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只要思想认识摆对了位置,体制是阻碍不了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丁村这两个国保,不是谁家的,更不是哪方的,而是国家的。保护好是共同的职责,利用好是共同的财富。如果缺乏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国保既难保护好,也难利用好。因此,冲破体制机构的藩篱首要的一点是从思想上打破桎梏。
做好三件事情。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建立一个打破条块分隔的管理机构,建立新的协调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可以叫作丁村保护开发委员会,或者丁村文物旅游管理委员会。无论名称如何,职能一样,就是要将条块协调起来,齐心协力,共同运作。博物馆重点进行内部的保护利用,政府则要在外部环境的优化、旅游产业的形成上做足文章。如此资源共用,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分享,步调一致才能大发展。
第二件事是要做好规划。丁村民宅的规划比较简单,就是在原来古建宅院的基础上合理保护利用。相对而言,丁村遗址的规划就极为重要。可以根据丁村遗址的良好资源,打造丁村人国家考古公园。这个公园应该包括:遗址博物馆、发掘展示馆、石器演示馆、生物进化馆,以及供游人观赏参与的远古丁村人生活实景馆。规划是建设的依据和指南,有了合理的规划,才能打造出高品位、高效能的经典品牌。
第三件事是要做好宣传。宣传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强推动力。这些年形成旅游规模的景点,无一不是靠强大的宣传攻势征服人心的。晋中的乔家大院开发最早,一度却处于低迷状态。为打破僵局,他们策划拍摄了电视剧《乔家大院》,一下创造了天天游客爆满的轰动效果。这就是宣传的力量。
因此,丁村要跨越发展,必须重视宣传,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图书等多种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包装。把我们精心打造的旅游产品,迅速成为人见人爱的旅游商品,丁村就会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落实。市、县两级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应当加强领导,切实把丁村的开发建设列入重要日程,采取有效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按照规划要求分步实施,保证一张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如是,丁村虽然落后了,但是,落后就是潜力,认识了落后就是动力,积极行动就会创造活力。清醒头脑,认准大势,合理运筹,丁村的跨越发展是不难实现的。
丁村的振兴指日可待,让我们用满腔的热情和科学务实的行动去迎接这一天的到来!(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红歌大赛扮靓我市消夏晚会
下一篇: 我市水果销量较大 市民消暑悠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