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正是一批忧国忧民的年轻人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和救亡图存的使命感,才有了后来的建党伟业。今天,怀揣“爱国强国”信念的新一代年轻人也来到了这里,爱祖国,跟党走,这无异于一场“穿越时空的接力”。骑行车队总指挥、山西师大校团委副书记李志荣动情地说。
战前总动员
这次“红色寻访”的源头要追溯到“七一”前夕。在建党90华诞来临之际,为响应校团委“2011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由山西师范大学校团委、校学生会主办,晋商银行临汾分行和临汾雅驰自行车专卖店赞助支持的学生干部“红色寻访骑行延安”主题调研活动于6月25日开始筹备。从选拔骑行队员、筹措资金设备到备战拉练、出行路线,一切都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如果我能在出发前的拉练中不被淘汰,这次‘红色之旅’肯定会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个里程碑。第一次远距离骑行、第一次生存体验、第一次团队协作、第一次以骑行的方式去圣地寻访……”大二学生李林青在报名参加活动后满怀憧憬。
7月2日,顺利通过选拔面试的22名校学生会干部分成4组,在由雅驰自行车专卖店的技术人员进行骑行基本知识介绍和骑行技能培训后,进入了后来被队员们戏谑为“魔鬼训练”的拉练阶段。
为了克服“骑行延安”活动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体力不支,骑行车队开始了为期近两周的超强度体能训练,并制定了严格的日常规章制度,以量化的方式对队员实行优胜劣汰。每个清晨的6点30分,从2000米校园操场热身跑开始,到加大训练强度,沿滨河路、锣鼓大桥、平安大桥骑行30公里,再到贺家庄桃花村、龙祠洪山口、洪洞广胜寺等山路超负荷爬坡训练,队员们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过程。
颠簸不平的路况、连续不断的山路斜坡以及偶尔驶过的各种机动车为队员们的爬坡训练陡增了难度。“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凝聚力的队伍才能所向披靡。你们是一个整体,时刻牢记木桶的‘短板效应’,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到底!”爬坡训练前,校团委书记岳剑耀的一席话让在场的队员找准了方向:铁板一块才能同进同退!经过详细的部署和安排,骑行车队实行了男女队员一对一扶持策略,艰难的爬坡过程中,一贯冲在队伍最前面的男队员们不再追求遥遥领先的成就感,纷纷跟在落后的女队员身旁,轻声喊着“加油”,或者只是默默地跟在一旁。
“我不怕苦、不怕累,可我怕成为大家的拖累。训练过程中我无数次想到过放弃,可是看到身边陪着我一起前行给我加油鼓劲的队友,我才意识到每个人的坚持对身边的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抛弃、不放弃、不自弃’,必须的!曹金鑫是在龙祠洪山口进行“死亡爬坡”训练时最后一名抵达山巅的女队员,看着围在身边的队友们,她的眼里噙满泪花,脸上却露出胜利的微笑。
7月15日清晨7点10分,22名骑行队队员骑着由风驰单车俱乐部提供的印有“骑行中国”标志的山地车,在带队老师及雅驰自行车专卖店等人的陪同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
向前进!向前进!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从微风轻拂的清晨到夕阳西下的黄昏,国道上、省道上、山路上、隧道中,由导航车、骑行车队和后援车一字拉开的骑行队伍在迤逦而行。沿途,不时有队员们轻声哼唱着红歌,为酷暑下、险阻中的行程注入了催人奋进的音符。
本次“红色寻访骑行延安”活动从临汾市出发,经蒲县、大宁、永和、延川县,抵达目的地延安市,再由延安市途经富县、宜川县、吉县,返回临汾,骑行总里程680公里。
雅驰自行车专卖店派出的教练和领队一直跟行进队伍中的最后一名队员同行。“俱乐部经常组织类似的骑行活动,我们的宗旨是,像发射‘神七’一样,飞多高不重要,飞多远不重要,能回来很重要,所以,不能让一个同学掉队。”负责领骑这次骑行活动的风驰俱乐部教练晓宇说。
对于一场苦旅来说,旅途中有的不只是小故障和恶劣的天气,还会有许多不得不面对的遗憾。队员杨陈毅在抵达延安的前一天,骑行下坡过弯道时不慎摔伤,造成胳膊、膝盖、下唇等多处擦伤,擦伤的部位迅速得到处理后,他坚持要继续跟随大家完成全程,为避免伤口恶化,负责带队的李老师在做通他的思想工作后,安排他先行返回学校,看着他黯然离去的背影,队员们的心情异常沉重。“对他、对车队以及这次活动而言,这都是一个遗憾,这个遗憾激励着我们不仅要倍加小心避免再出现类似的事故,更坚定了我绝不放弃的信念。”杨陈毅的离队更坚定了队友薛思娟坚持完全程的信心和决心。
骑行路上经过的许多乡镇中,无论是当地的饭店和宾馆,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听说他们是去延安朝圣的山西大学生,都对他们提供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帮助。有的老乡把同学们带回家管饭、提供住处给同学们午休,有的老乡在同学们提出补充饮用水时,不仅热情相迎,还对同学们千叮咛万嘱咐路上一定要小心。
“骑行的过程真的很累,天气又很热,可是每天都会得到沿途老乡们的照顾和帮助,热和累带来的坏心情都一扫而光了。革命岁月里的军民‘鱼水情’让我亲身体验了一回。有这样的老百姓,真自豪!”大二学生牛玉对革命岁月里“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流传至令感触颇深。
延安,我们来了
毛泽东旧居中伟人静静的肖像、细雨淅沥中清新静谧的枣园、昔日的“烂泥湾”如今的“陕北好江南”……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穿行在与革命岁月息息相关的一处处革命旧址的学子们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畔激荡鸣响。
7月17日,“红色寻访骑行延安”车队抵达目的地延安,在导游的引导解说下,参观了王家坪、凤凰山、杨家岭、枣园、宝塔山等多处革命旧址和革命圣地,重温着那段历史的同学们被亲眼所见深深震撼着。
“历史并不枯燥,走进窑洞、看到那些简陋的桌椅时,课本上的历史瞬间就活色生香了。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50多个人历经28年光阴,完成了从‘建党伟业’到‘建国伟业’的创举,对这段历史每多了解一分我就更加懂得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新生活。”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陈学明在骑行活动结束后小组讨论会上的发言得到了队员们的一致认同。
无论天气燥热还是窗外大雨倾盆,劳累了一天的队员们仍然见缝插针地利用每天晚上的饭后时间,认真领会延安的革命历史传统和精神,并围绕延安精神,就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打造精品社团、精品活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参加会议的每一位学生社团干部在发言中,结合各自在学生工作中的经验得失,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次的‘骑行延安’活动中,团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可以说,没有团队精神,我们不只无法到达延安,甚至早在艰苦的训练阶段就已经溃不成军了。所幸的是,延安,我们来了,来来去去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成长。”校社联常委石自方说。
“从报名到参加训练再到平安往返,从来不曾想过延安距离我们有这么远,训练时的那些日子里几乎每天都会有同学离开,但每天我们想得最多的都是一定要坚持到最后。革命岁月里别说能有自行车代步了,即使走路都要负重,本来我还觉得挺自豪的,来到革命先辈们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走了一遭,相比之下,万里长征我们才迈出了第一步。”留着齐耳短发的大一女生安英面对记者笑得有几分腼腆。
校党委副书记王心平在7月21日骑行车队安全返回校园后,对凯旋的队员们竖起了大拇指,“能在安逸的校园里读书,又能在风雨中经受磨炼,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新面貌,在游历中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把握人生的能力,这样的人进入社会才更有竞争力!”
记者 段碧蓉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