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年高考成绩看全市教育振兴之路

2011-08-23 07:5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这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三个亮点:一、它不是某个层面某些学校成绩的提高,而是大范围大层面学校成绩提高的结果,即各个学校都在原有的水平上进一步提升;二、成绩体现了“百花齐放”的特点,无论大文、大理,还是艺术类、体育类,成绩全线飘红;三、在普遍提升的基础上,尖子生比往年多了,达清华、北大录取线的有30人。
教育,民生之基,强国之本。2009年初全市振兴教育事业动员大会召开之后,把教育提上优先发展的地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在教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负重爬坡、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努力之下,当年的高考二本达线人数达到了7627人。此后的2010年、2011年,我市在参考人数不断下降的形势下,成绩却持续上扬,从9077人增加到10697人,达线率从2009年17.35%上升到2010年的22.55%再到2011年的29.82%,达线人数接近考生的三分之一。
如果说,2009年临汾的高考成绩实现了2000年以后的首次大飞越,我们还可能认为其中存在着某些偶然因素的话;那么,三年来全市的高考成绩依据分数和达线人数画出的上升曲线,则清晰地显示出临汾教育正步入一个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教育正经历着从思想、理念到教法这一由内而外的质变。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民生事业的教育尤其如此。
2009年年初振兴教育事业动员大会吹响了振兴临汾教育的号角,成为教育发展新的转折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动摇。市委书记谢海强调要全党抓教育,政府抓落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为教育事业提供坚实保障,并决定由市委副书记郭新民联系教育工作。郭新民副书记对教育提出一系列要求,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市长罗清宇关心教育,市政府两年共拿出900万元重奖教育功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合心安排的教育评议和跟踪督查,成为振兴临汾教育事业的强大推动力;市政协主席常富顺安排对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给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副市长谢碧玲主抓教育工作,她多次召开教育专题会议,深入学校听课,参加教师的教研和培训活动,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各县(市、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党政一把手对教育事业的“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带着感情抓教育,带着责任抓教育,全市掀起了“党委重教、政府兴教、全民助教”的热潮。这里着重说说去年以来各县(市、区)关爱教育出的真招、实招、狠招。
安泽县2011年以来投资597万元,加快了安泽二中、唐城中学、唐城小学及城关小学4所学校续建工程及设施配套建设,总面积达4972平方米;启动了职业中学新建一期工程,加紧完成土地划拨、规划、立项等前期工作。同时,撤并百人以下小学(教学点)8所,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
乡宁县以教育惠民工程为抓手,自去年以来,投入150余万元继续免除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作业本费和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
古县早在2006年就启动实施了“五免两补”,2009年又将享受补助的学生范围由寄宿制贫困生扩大到所有寄宿生,并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用书费、质量检测费、寄宿生的住宿管理费,在临汾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零收费”。2011年秋季该县将开始实施高中免费教育,全面实现12年免费教育。届时,每名古县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自付教育费用减少1.5万元人民币左右。
——“三名工程”成为推进教育振兴事业、最终实现教育强市目标的新动力和抓手。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高考取得良好成绩的大好形势下,2010年11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三名工程”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教育系统开展争创“名师、名校、名校长”的活动。这一工程将成为培养教育人才梯队的系统工程,为全市教育事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浮山县以争创“三名工程”为抓手,通过把学习作为提升学校内涵的重要途径,与建设校园文化紧密结合,使学校形成浓厚的“善学、善思、善悟、善用”的学习氛围;通过退岗、转岗、轮岗、竞岗等方式,公开招聘缺额校长12人,调整校长42人,学历达标率100%,实现了校长队伍知识化、专业化;通过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了教师培养机制,逐步摸索出符合浮山教情、学情的“五环节”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并初见成效。
——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加强。2011年,全市进一步加强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上半年共有5947名教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远程培训,11794名教师报名参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同时加大教师补充工作力度,启动了市直9所学校的教师补充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59名教师及教辅人员。
霍州市实施开门办教育策略,多方聘请教育专家、名师给全市教师传经送宝,并利用寒暑假培训教师。该市先后组织20余所学校校长和200多名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及晋中等名校观摩,学习先进课改经验。霍州实验中学与北大附中共建远程教育示范校,标志着北师大附中为该市培养骨干教师和名师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党委、政府关注重视教育,真抓实抓教育,教育的发展步伐就明显加快,教育教学质量就快速提高,人民群众就能得到更多实惠。



市委、市政府全面振兴教育,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支持教育,让教育系统产生了无穷的动力。他们深刻认识到,振兴教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这是市委、市政府的重托,也是全市430万人民的期望,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坚决打好打胜振兴教育事业这场硬仗,给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振兴中肩负着政府和社会的使命,承担着超乎寻常的责任。局长、校长、教师三支队伍的建设是办好教育的关键,教育局职能作用发挥的好坏、校长管理水平的高低、教师的敬业精神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与质量。
——教育局长必须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道路,要向管理要效益、要水平。各县(市、区)教育局长充分认识到,教育必须突出改革与创新的主题,要深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要扎实推进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要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要强化教科研意识。教育要实现质量的大面积提升,必须从义务教育抓起、从幼儿教育抓起。幼儿阶段的兴趣、小学阶段的习惯、初中阶段的方法、高中阶段的能力,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要求,夯实基础才可能持续发展、不断提高。
——教育提质主要抓校长。2009年以来,市教育局统筹安排,按照局领导包片、科长包校、校长尽职尽责、教师落实教学常规的思路,加快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全市分为南片、北片、东山、西山和尧都区5个区域,局领导一年分两次下去调研,专题听取校长汇报,并提出指导性意见。此举促使校长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
2011年4月17日、18日,各县市教育局长(副局长)、教研室主任、各初中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参加了全市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曹伟林副校长和山东杜郎口中学的高俊英副校长为大家作了课改专题报告。两位专家的讲解理念先进、深入浅出,无论是观念、制度、管理还是模式、细节,让校长们受益匪浅。
2011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全市各中学70多名校长及教研人员远赴长春,参加了该市举行的办学特色论坛与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与会人员通过听报告,翻阅资料,现场观摩讲课、辩课,参与教研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长春市六中和实验中学的高中新课改情况。这些培训使校长们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非改不可,不改就是死路一条,因为高考这个指挥棒已经发生了变化。
全市下半年还将开展校长听评课活动、初中校长谈课改论文评选、校长课改论坛会或演讲会等,这些做法已成为提高校长专业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师研训成为常态。市局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办法。一是大规模集中培训。每年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对全市高一各学科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考试合格者方能持证上岗;利用基地校对高二年级教师进行课堂提效培训;对高三年级教师举行备考研讨会。二是学科大教研。高中的学科大教研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对提高教师水平起切实作用的路子:先是利用双休日,每月一次全市高一教师同时集中到市里分学科进行课堂观摩、议课研讨;之后又按地域,以强校扶弱校的原则,将全市学校分为五片,如临汾一中与东山的浮山、安泽、古县高中结为一片,临汾三中与西山的乡宁、大宁、蒲县、隰县、永和、吉县结成一片开展学科大教研,使名校的教研资源效果最大化。三是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其重点在各县农村学校,中心任务是落实好展示课的教学及开展好评课环节,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课改全面推进。新课程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从而使教、学以及师生关系获得新的意义。各县(市、区)和各学校制订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推进课改:一是行政推进,对于不搞课改,不重视课改的校长、教师,在晋升职称、评优评模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课改突出、成效明显的学校及教师实行奖励;学期末对各校课改工作进行专项评估,考评结果作为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
蒲县出台了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方案,2009年、2010年先后投入80万元,分8批次组织校长、骨干教师300人次赴西安、榆社、广州等地学习考察,开阔了校长的视野,更新了管理观念。同时,邀请省、市课改专家作专题报告,邀请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两位教师作示范课和报告。全县先后开展29次观摩会、推进会、业务讲座、经验交流以及赛讲等多种形式的教改活动,参加观摩教师数达到4000人次之多。
尧都区以教师培训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6月中旬再次组织全区70所学校就课改推进工作进行了阶段性安排部署。会议确定县底中学、临汾九中、刘村一中、贾得二中、新立学校等9所学校为全区首批推进课改基地校,要求他们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努力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创建特色学校。全区以基地校为基础,继续强势推进课改深化。
洪洞县提出“扬弃传统、创新模式、自成风格”的要求,大胆走出自己的路子。局长挂帅、教研员蹲点、深入课堂第一线了解教情学情。经过反复了解、检测评估、学校整理、分析,教研员监督、检查,聘请专家调研、指导,一些成功的经验应运而生。各校举办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自成一体,独具风格,集中展示了课改方面的工作成绩。
全市强势学科打造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其中翼城以建构模式为突破口,借鉴洋思、杜郎口等地经验,创造了“六环节”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侯马以评价为抓手,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从教学成绩、办学水平、课程计划和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其更加适应课改新形势等等。全市各学校推进课改步伐加快、力度加大。其中有临一中的学案式教学、师大实验中学的生本课堂、曲沃中学的有效性课堂、新立中学的杜郎口课堂、临汾八中的小餐桌讲学稿式教学等,共同组成了临汾教育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备考指导体现超前意识。2011年是我省进入课改后的首次高考。2010年暑期,当人们还沉浸在高考成绩带来的喜悦之中时,市教育局领导班子已着手考虑高三的教学方略,教研室高中组全体教研员冒着高温酷暑,先后赴宁夏、海南等地开始了对先期进入课改的省份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2010年9月16日至20日,在市局的统一安排下,高三各学科部分教学专家和市局全体高中教研员齐聚侯马,共同研究了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找特点、求考法、寻规律,并把整理汇集成的《新课程高考试题分析与备考方略》免费发放到高三老师手中。这对年轻老师的复习很有帮助,为他们应对新高考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
2010年国庆节期间,市教育局又组织了“送教下乡”活动,语文、数学、物理共三科六名特级教师,先后赴洪洞、霍州、襄汾、曲沃等平川县市高中送教。送教直接面向学生,名师亲自授课,大受学生欢迎,在校的老师们也受益匪浅。各学校也推出了很多提高自身实际的做法。
经过近三年的振兴之路,教育发生的变化是明显的:各级党委、政府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人力资源保障、政策制度保障;政府领导,尤其是分管领导学习教育、研究教育、熟悉教育的热情和程度大大增强;更多的校长蹲在学校里,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搞质量;广大教师发挥了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敬业奉献的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振兴临汾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三年下来,临汾教育质量大面积提升,学生外流的情况也得到明显好转。
回顾我市教育事业近几年来的发展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所付出的辛勤汗水、所创造的工作机制,所锻炼的干部队伍,都是我们应该珍视、应该弘扬的宝贵财富。
在成绩面前,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全国各地争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大形势下,我们也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离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同先进地区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振兴教育之路依然艰巨漫长。下一步,全市将以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程,加速推进课改,在新的起点上,再创临汾教育新的辉煌!(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