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 感悟巨变

2011-08-23 10:0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展览自7月28日开始以来,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机关企事业的干部职工、广大中青年学生近3万多人前来观看,一个图片展为何能如此轰动?“因为这里记录着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的英明决策,记录着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为之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真实记录了古县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历史足迹,这里可以感受到古岳大地40年的沧桑巨变,感受到古县9万岳阳儿女的辛勤汗水,这里展示的是成就,是荣耀,是骄傲。”文联主席秦雪亮如是说。“在一组组精彩纷呈的照片面前,感受历史的翻天覆地,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更加坚定了我们跨越转型、领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利达焦化公司黄晓俊这样说。
500幅照片组成40个板块,分前言、民主政治篇、经济腾飞篇、农村新貌篇、新农村建设篇、城市建设篇、科技兴县篇、文化繁荣篇和生活美好篇,共计8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建县4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丰硕成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民主政治板块,通过历届县委、县人大、县政府、政协四套班子,历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的一组组照片,充分反映了古县建县40年来政治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强县富民政策,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北煤,南桑”的经济开发思路到上世纪80年代的“北抓煤焦铁,南抓农林牧”的经济开发方针;上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指导方针;90年代后期,提出了“长抓核桃短抓菇,退耕还林兴畜牧,煤焦联营促提升,建材旅游求突破”的经济发展方针;2007年,提出了“夯实三大经济板块,实施四大兴县战略,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六大重点突破”的“3456”发展战略。2010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了大力实施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文化旅游品牌化四大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城乡建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发展环境呈现新景象,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努力建设富裕古县、文明古县、优美古县,在全市实现领先发展的宏伟目标。成为指导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总思路,标志着古县经济的发展在完善的民主政治推动下,朝着科学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全力迈进。
经济腾飞篇板块,通过新旧照片对比,反映了古县经济发展轨迹。建县初期,古县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71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有793万元,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31.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元。历届县委、县政府依据古县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励精图治,科学发展,逐步形成了突出煤焦化、建材两大主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突破性转变,走出一条具有古县特色的富民之路。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93亿元,是1971年1036万元的近480倍;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9.6亿元,是197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40万元的2828倍;财政总收入达到10.566亿元,是1971年31.42万元的336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37元,是1978年367元的4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962元,农业新貌篇,一孔旧窑洞、一条羊肠小路、几亩薄田,是古县多年前的落后面貌。如今的古县新农村,千亩旱垣悄然变换成绿意盎然,宽敞平整的水泥(油)路、崭新的移民新村、漂亮的农村公园、优质的农业产业园区,处处生机盎然,一派兴旺景象。
新农村建设篇,村村通打通了致富路,低矮长成宏伟,草窝变成了花园,广袤的乡村,天天变换着容颜。累计投资近5亿元,实施了“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五个全覆盖”等工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39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建设成效显著。
城市建设篇板块中,小山沟里建起了现代化城市,黄土高原上勾画出江南水乡的神奇韵味。从上世纪70年代的“弹丸之地”,到新世纪的现代化城市,古县的城市面貌沧桑巨变。2003年至2010年的7年间,古县城建累计投入10亿元,完成了百余项建设工程,建成了政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设施先进、外观优美的标志性建筑;建成了相如公园、岳阳广场、滨河路、涧河“十里长廊”等一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县城所有街道全部完成了硬化、亮化、美化、绿化,人均绿化面积达到32.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48%,亮化率达100%。城市人口2.8万人,较1990年翻了一番,面积扩大了一倍。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省级环保模范城、省级文明和谐先进县城”等荣誉,城市品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以岳阳广场为中心,以岳阳路、岳秀街、相如路为发展轴线,以政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经典建筑景观为亮点,东依东山生态公园,西傍十里碧水长廊的“魅力山城”和“东山明珠”。
科教兴县篇板块,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灿烂的笑脸是学生,最温暖的感动是率先实施的惠民政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2年投资5000万元建县二中;2007年投资7000余万元新建县一中;2008年投资1000万元彻底消灭了D级危房。2009年,投资近亿元建县三中,建成后全县现有的5所乡镇初中将全部撤并,城乡学生将享受同等教育资源。近五年累计投资3.36亿元,新建学校8所,改扩建学校66所,全县所有中学和90%的中心小学都建起了教学楼。2011年,县财政出资500万元对全县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书费和作业本费等费用,在全省率先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医疗卫生不断推进。2008年以来,财政出资2000余万元,强化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7个乡镇卫生院和111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标。投资上亿元的县医院迁址新建工程进展顺利。
文化繁荣篇板块,千年花王、千年树王、千年甘泉、千年蔺公留下了永不枯竭的和谐思想源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典与现代完美对接,传承与创新不断融合。投资近3亿元使全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新建了县城文化活动中心、综合体育馆和图书馆,7个乡镇建成了乡镇文化站,配置了数字电影放映机,111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农村文化活动室、资源共享室、农家书屋,48个村建成了体育场地,县乡村三级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基本健全。全县上下以“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实现大跨越”战略构想为指导,以三合牡丹景区建设为先导,先后完成牡丹景区、张家大院、蔺相如墓、延庆观等景点建设。
生活美好篇板块中,书声琅琅、花香阵阵,合着牡丹的清丽,人文素养为幸福指数加码。鸟语花香、亭台楼榭,奔跑的力量与曼妙的舞曲交汇融合。通过人民生活、文化事业、平安建设、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展示了老百姓衣食住行翻天覆地的变化。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宽敞明亮的楼房、营养丰富的佳肴和百姓的富裕生活……
很多人还自带了照相机不断拍照,有些同志没有带照相机,就用手机把有些珍贵的史料图片摄入手机中。
“忆往事感触万千,看今日美景尽现。”这是老干部留下的观后感言。
40年的变迁老百姓感受最深。吃、穿、住、行,哪一件没有发生深刻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式拨号盘式电话机,到新式的数字可视电话;从又大又厚的数字寻呼机,到纤小轻薄的手机,李建国在展品前感叹不已:“1990年,我家第一次装了电话,那时街坊邻居都来瞧新鲜。现在,我手机都换了不知道几个了。这中间也就20多年,变化实在太大了。”
在展览现场,一位带着一家人参观的退休干部说,他已经来过3次了,每次都是看了又看不想走,因为那里记录了自己经历过的古县值得骄傲的岁月。
就像图片展结束语中说的那样,用镜头定格历史,用色彩反映变化,用对比回忆成长。感怀40年古县流光溢彩,心潮澎湃。40年的辉煌巨变中,饱含了古县人艰苦奋斗的汗水,饱含了古县人成功收获的喜悦 历史的长河流淌向前,站在历史的全新坐标上,未来我们一路乘风,破浪前行!
40年,古县热土潮起潮涌,我们一同经历时代的飞跃,感受人生的变迁;40年,历史的记忆融化成生活的点点滴滴,被你我他小心翼翼地珍藏。一串串珍贵的记忆碎片,在勤劳、智慧的古县人手中拼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40年的艰苦历程,40年的辉煌发展,40年的沧桑巨变,凝聚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镌刻在古县美丽的历史长卷上。
 
通讯员 刘广亮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