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在蒲剧唱腔里

2011-11-10 16:5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顺着“乱弹”声走进滨港生态园,在二层石头砌成的“夜来香”排练厅里,乐队正在演奏,只见司鼓、板胡、唢呐、铙钹一样都不少,乐队前一位年过半百的“余达”正在如痴如醉地演唱着“叫夫人,你莫要再遮再掩,我已知小奴才闯下祸端……”他就是“尧乡春”剧社创办人陈新亚。
陈新亚是土生土长的尧都区泊庄乡泊庄村人,典型的“50”后,用他自己的话说,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现在的太平盛世。11岁拿起放羊鞭进山放羊,一放就是6年,17岁回到村里务农,陈新亚扛起锄头和父老乡亲们下田,常看见锄地的老农“呸”地一声往手心里膏一把油、脖子里爆起青筋、跺着脚来那么一段:双手扶起秦香莲,这是纹银三百两,回乡用它安家园,教育孩子把书念。
(你让他)读书不要做高官,你丈夫倒把高官做,害得你一家不团圆……老农们的戏文总能给枯燥的农活带来一些生机,给贫穷的乡亲们带来一些欢乐,陈新亚和乡亲们一起醉倒在这戏文里。



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有了质的变化,富裕起来的人们渴望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抒发自己心底的喜悦。已经担任了多年村干部的陈新亚忽然发现,有许多村民在打黑彩,打黑彩的人振振有词:没有文化活动,不打黑彩干啥去。
陈新亚和村里的乔九山、乔刚几个人常常在一起商议,怎么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呢?他们想起了茶余饭后,总爱吼上几嗓子的“乱弹”。是呀,这“乱弹”只要吼出来,顿时会觉得神清气爽浑身舒坦。于是隔三岔五,他们就组织村民相聚而乐。一段时间下来,很快就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毕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难免荒腔走板,自觉不得要领。于是,就组织村民结伴去观摩专业剧团的演出。有时候,为了看上一场专业的演出,他们要走上上百里的路,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结交了很多戏剧界的朋友,在剧团没有演出任务的时候,便邀请乐队的朋友带上乐器到自己的村里来,上弦亮嗓一尽雅兴,既愉悦心情又校正唱腔,甚是过瘾舒心。村民们渐渐被这些好戏文吸引了过来,打黑彩的不良风气渐渐销声匿迹了。
看到唱蒲剧带来这么好的效果,陈新亚喜上心头。2001年,陈新亚索性每年花3万元钱租下尧都区教育宾馆一会议室,还配置了乐器和音响,进一步改善了戏迷朋友们交流探讨戏曲艺术的条件,社会各界的一些戏曲爱好者闻讯加入其中,路过的戏迷朋友们也闻声走了进来,在大家的提议下,经过一番酝酿,“尧乡春”剧社于2002年8月10日正式成立,把每周六8点到12点定为固定的活动时间。“尧乡春”剧社是锻炼戏曲人才、推广戏曲艺术、普及戏曲知识的平台,同时为临汾的戏迷朋友创建了一个健康文明的精神乐园。



2009年3月,“尧乡春”剧社迁入现在的滨港生态园大酒店,陈新亚又出资5万元购置了戏剧服装、道具、灯光、音响,进一步改善设施和活动场地。每周六的活动,是“下刀子”也照常进行。
乐队的阵容进一步强大,担任司鼓的胡萌当年曾经“侍候”过“十三红”、筱爱娜、田迎春、王天明等名角。他自豪地说:“老的、少的,咱都侍候过,任跟心获梅花奖,就是咱担任的司鼓。”乐队里的“唢呐王子”薛盼盼是临汾艺校的年轻教师,他说:“我们的蒲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四大梆子之首,有500年的历史,京剧才300年呀……”到今天,“尧乡春”剧社每周六的演唱活动已举办400余期,观众人次达6万以上,临汾、运城两个地区的蒲剧名家积极参加剧社活动,任跟心、崔彩彩、潘国良等名家曾经担任过第124期和216期的点评。每逢周六,不时还会有侯马、襄汾、霍县、洪洞等地的戏迷朋友专程来这里过把戏瘾。
2008年,汶川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尧乡春”剧社携手临汾红十字会,举办了两场赈灾义演,募集善款支援灾区。今年7月广场文化消夏月活动、10月古城公园竣工剪彩,“尧乡春”剧社献演两个戏剧专场:蒲剧清唱、眉户联唱、折子戏《三对面》《三娘教子》《徐策跑城》等名段,受到市民的好评,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银奖表彰。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