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县结合实际,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该县突出打造精品,加快发展三产,把推进文化旅游品牌化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力抓手,高起点规划、大力度建设、新机构运作、高标准管理,全力将古县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旅游目的地。
高起点规划。该县聘请了有旅游规划甲级资质的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古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暨牡丹园景区提升策划》以及《牡丹园二期“蝴蝶花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古县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建设要求,并首开县级旅游先河,在国家旅游局召开了高规格的规划评审会,明确了古县以“千年牡丹”和晋南第一峰霍山老爷顶为品牌形象,发展生态休闲游,打造城市第三生活空间的发展思路。着力改革景区建设和管理体制,逐步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运作转变,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招商活动,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盘活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业企业化、市场化水平,形成旅游投入多元化格局。
大力度建设。围绕古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主打两张牌,建好两大旅游精品,一是依托牡丹园区开发的现有基础,通过环境设计、山水治理、空间扩张、内涵提升、配套完善,打造以牡丹为形象、以温泉为衬里、以乡村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区,使牡丹景区成为古县旅游产业的龙头景区;二是通过开发政策倾斜、基础设施完善,打造“霍山老爷顶—晋南第一峰”为主打卖点的山地生态休闲度假区。自2004年以来,先后投资2.2亿元,在三合牡丹旅游景区建成26个景点,2008年旅游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并于当年举办了“中国·古县牡丹文化旅游节”,到今年已成功举办了4届,牡丹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古县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一株牡丹拉动一方经济。“中国·古县天下第一牡丹文化旅游节”是古县县委、政府依托古县特有的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牡丹文化旅游品牌而设立的,旨在弘扬牡丹文化,扩大交流合作,实现科学发展,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构建和谐古县。
在第四届“中国·古县牡丹文化旅游节”期间,游客达到了23.5万人次,门票等直接收入达到60万元,景区综合社会收入达到1950万元。目前,古县把开发三合牡丹旅游景区作为壮大旅游产业的引擎,在三合牡丹园,牡丹栽植面积500余亩,66个品种15万余株;同时,栽有30余种树木,20万余株,仅核桃就有3000亩6万余株,一个集观赏林、实用林、经济林为一体的百里绿色长廊正在形成。
“俏春姑”绣出一片新天地。近几年来,古县“俏春姑”有限责任公司在古县妇联会的大力帮助下,在古县农村信用联社的资金支持下,积极引进土布鞋、手工布、布老虎等项目,共有32个花样,参与者达到80余人,其中会制作高难度手工艺品的有24人,产品全部销往平遥,成为古县广大妇女增收的主要途径。目前该项目辐射到全县7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5000余名农村妇女劳动力和1000余名下岗女工参与其中,被妇女们称为“没有围墙的工厂”。同时,“俏春姑”公司还将“十字绣”等手工艺制品与开发牡丹旅游产品结合起来,绣制富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产品远销日本等地,赢得广大顾客的青睐,打造出具有古县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
古县“俏春姑”手工艺制品主要有锦织土织布系列产品和十字绣系列产品。主要由古县广大农村妇女制作,有装饰画、土布鞋、布老虎、不压耳枕、沙发靠垫,小至手机链、钱包等产品,绣制品不仅在当地非常畅销,而且还远销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地,赢得广大顾客的青睐,打造出具有古县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成为古县广大妇女增收的主要途径。
借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党代会精神的东风,古县正积极制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努力提升和完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全力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文化雨露”润泽城乡。(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