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晋文化”王牌

2011-12-06 09:4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曲沃,人文历史积淀丰厚,源远流长。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相当的篇幅,即产生于此。自宋至清,有据可查的进士就达百余人之多。其中卫周祚,历任康熙年间吏、户、刑、工四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师,曾主持修订了《大清律》;兵部尚书贾汉复,在河南、陕西巡抚任上,纂修了《河南通志》《陕西通志》,补刻了《孟子》石经;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名学者顾炎武,长期旅居曲沃东韩宜园,授业绛山书院,并在此完成了他的鸿篇巨著《日志录》,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古名句。
近年来,曲沃县把实施“五个一”工程作为新时期宣传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出台了《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办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振兴文化事业,曾经只为经济“搭台唱戏”的文化渐渐走上前台。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更使得该县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一策”,即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和投入,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经营性领域,创造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平台。同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5年至10年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整体布局、任务目标。
“一业”,即打造的以晋国博物馆为龙头的景明、浍河、磨盘岭、晋国博物馆、太子滩等“五点一线”旅游产业,就是突出了有山、有水、有自然、有人文,吃、住、玩、游、购于一体的特色旅游。
“一品”,即郑家民间工艺品已从原来3000元的注册资本,发展到总产达100多万元的文化企业。任庄扇鼓傩戏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县文化馆正在积极整理研究,恢复、创新、创编大型广场扇鼓傩戏表演节目,力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们还将整合现有资源,挖掘潜在力量,强力打造“晋文化”产业品牌。
“一节”,即磨盘岭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文化节,是集娱乐、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民群众自己的文化节。主要是包括开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磨盘岭书法、采风笔会、无公害农业产品展销、民俗、戏曲展演、农民卡拉OK大赛以及农民趣味体育比赛等,备受老百姓的喜爱,展示了磨盘岭的独特风景、地域文化、经济特色、人文风情,充分释放了磨盘岭的激情、活力和蓬勃生机,有力挖掘磨盘岭自强不息、积极创业的人文精神。
“一剧”,即大力弘扬传统的碗碗腔剧种,把小戏“人约黄昏后”打造成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碗碗腔精品大剧,把碗碗腔这一地方剧种、一部大戏推向全国。同时,挖掘晋文化的深厚底蕴,编写出更多反映晋国古都辉煌历史的剧本,用碗碗腔这一剧种进行编排,让曲沃晋文化发扬光大。
同时,该县又相继发掘了始建于宋乾道元年(公元一一六五年)的感应寺砖塔;始建于唐,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金大定20年(1180年)重修的曲村大悲院;因春秋时期晋太子申生泛舟救弟传说而得名的太子滩。尤其是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太子滩,目前已发展为精品面积1200亩,示范面积1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已建成120栋节能日光温室、一个2000吨冷藏保鲜库、一座高标准农产品展厅。有15个果菜品种通过国家绿色认证;被列为全省唯一的绿色农产品著名商标。园区内每栋大棚净使用面积1.2亩,亩产收入达1.5万元,比开发前亩产值增加1.45万元。通过该园区辐射带动,全县发展了十几个农业精品园区,建设一个精品园、辐射带动万亩园,农业调产走在了全市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91元,同比增长4.4%。
乘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强劲东风,曲沃县将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之下,以特色文化形成品牌发展壮大,使文化基础服务更加完善,努力打好“晋文化”这张王牌。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