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纪实

2011-12-12 10:0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霍州市坐落于临汾盆地北缘,东临太行山,西隔汾河与吕梁山脉相望,是我市北大门,下辖3乡4镇5个街道办、199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除了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美丽动人的古老传说,群众文化这朵奇葩更是经久不衰、传承不断,成为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根基之一。
党的十七大以来,霍州市明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根据本市实际,制定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纲要,把群众文化建设放在全市文化建设战略高度,推陈出新,拓宽交流,举办活动,繁荣市场,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书店16家,印刷厂5家,演出团体10家,影视业13家,艺术培训业6家,文化旅游业2家,从业人员近万人。
收复“失地”,还馆于民。近年来,霍州市不断加大对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已用商业“失地”进行清理,让其回归公益,还馆于民,文化惠民。同时,在霍州市编制的“十二五”规划中,将全力加强农村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增设文化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形式,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活动室,不断充实乡村文化站、活动室的文化设施,为丰富居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阵地,让群众文化普及乡村巷陌。
漫步在霍州街头,人们议论最多的官衙文化、锣鼓产业、书刊发行、民间艺术(霍州书、剪纸、秧歌、面塑)等本地文化,让人耳目一新、争相目睹。在这个城市,不论在农家小院,还是城市广场、宽阔马路、林间小道上,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翩翩起舞的人们在晨练、在传承、在挖掘,欢笑声、嬉闹声、招呼声,让人感受到群众文化给大伙带来的新变化和新享受。
多年来,在历届霍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该市不仅组织成立了锣鼓协会,还聘请知名锣鼓艺术专家现场讲解和辅导,真正把普及与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如今,在霍州,100人以上的威风锣鼓队已发展到40余支,队员达5000余人。
一片土壤成就一番事业。2008年,为了表彰霍州市对威风锣鼓的杰出贡献,该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群众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张扬自我、自主创造,通过艺术形式对个性审美的一种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讲,霍州威风锣鼓就是当地群众追求理想、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歌颂。忆往昔,20年前,当霍州锣鼓第一次出现在全国首届农运会开幕式上时,其鼓点铿锵有力,队形变换气势恢宏,赢得了与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令世人称赞。最终,霍州威风锣鼓技压群雄,独拔头筹。随后,在国庆40周年庆典、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中央电视台“爱我中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上海旅游节开幕式等节目现场,大家都能看到霍州威风锣鼓的身影。每到一处,群情激昂,场面热烈,场场爆满,引人入胜。自此,霍州威风锣鼓享誉海内外。
在霍州,报刊发行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条捷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市大张镇十几名农民发行《英语周报》《语文报》《学英语》开始,几十年来,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发展到近万人。近年来,该市因势利导,通过举办出版物发行员资格培训班和筹办“山西霍州书刊营销洽谈会”等形式,广泛吸收整合大量农民群众加入发行队伍,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据统计,多年来,仅发行一项,该市近万名农民发行员累计创收达8个亿。
创造在基层,希望在民间。多年来,历届霍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把舞台建到了群众心坎上,建到了城乡角落里,建到了文化惠民的快车上。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霍州市委、市政府正在新的起点上励志前行、扬帆竞渡,转型跨越、先行发展。(记者 鲁剑)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