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花鼓:草根作品登“大堂”

2012-04-19 11:4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热烈奔放的翼城花鼓 资料图片


作为首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的翼城花鼓,如何实现了草根作品登“大堂”?一群年龄仅有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年又是如何从广袤的乡间走向璀璨的舞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日前,记者来到了翼城县文化馆花鼓表演队,走近了花鼓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以及使这一瑰宝大放异彩的他们。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贞观年间,翼城花鼓就已崭露头角。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传衍后,翼城花鼓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气势逼人似猛虎,神态逗人像顽猴,灵巧多变姿态美,铿锵有力快节奏”的表演特色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振兴和繁荣,并于2005年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今时今日,翼城花鼓已遍及全县各个村庄,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童,许多人都能拈起鼓槌信手耍几下打花鼓的技巧。逢年过节、庙会、丰收、婚嫁等喜庆日子里,人们聚在一起,用花鼓这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喜悦之情。2008年12月,翼城县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花鼓之乡”。
如何使翼城花鼓既保留其原生态的味道,同时又通过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使翼城花鼓这一古老悠久的传统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2006年5月,翼城县文化馆在县委、县政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民族民间艺术”思路的指引下,组建了集科研、教学和表演为一体的“翼城县花鼓培训教研基地”,以“免学费、免生活费、免住宿费、发演出补贴、发工资”“三免两发”的运行机制,精挑细选出40余名学员,翼城县第一支专业花鼓队正式诞生了。
花鼓基地成立后,如何将翼城花鼓做大做强、精益求精?在与中央音乐学院、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联手的同时,翼城县文化馆一班人将重心确定在进一步挖掘传统上。他们四处拜访各村花鼓老艺人,虚心聆听教诲,仔细揣摩一招一式的真谛……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翼城花鼓的嫡系传人、杨家庄村的杨作良终于被感动了。这位年近七旬的老艺人决定打破“传村不传外,传男不传妇”的行规,再次出山,为花鼓队的队员们传授花鼓技艺。在花鼓艺人和专家们的悉心教导下,队员们的技艺突飞猛进。2006年10月,花鼓表演队赴杭州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华夏一绝民族民间鼓乐舞蹈邀请赛”,并荣获银奖;2007年11月,花鼓表演队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比赛,拔得“群星奖”头筹及“群星奖创作奖”;2008年1月,花鼓表演队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由全国文联主办的“百花迎春”春节文艺晚会……
2009年8月,翼城花鼓队将赴上海参加世博会的消息从省城传来,表演队的队员们群情振奋。长达9个月的备战期间,队员们一个招式、一个表情常常要练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有的队员因高强度训练导致缺氧,有的队员因长时间训练,肩上、腰上被鼓带勒伤,有的队员病倒了,晚上输液,白天继续训练……靠着这种顽强的作风,花鼓表演队在2010年5月19日上海世博会山西活动周开幕式上,一登台亮相就技压群芳、好评如潮。曲调优美清晰,神态灵活多姿,气势热烈奔放,在上海世博会踩街巡游演出的5天里,表演队队员们以精湛的技艺和蓬勃向上的奋发精神赢得了现场数万名观众的交口称赞。
“有一年临近过年了,我们参加完县里的春节文艺晚会,连家都顾不上回就连夜赶去参加另一场异地演出,然后又去广州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演出,那会儿年龄小,因为大半年见不到家人还哭过鼻子。后来常常因为演出时间紧,从一座城市飞到另一座城市,虽然来去匆匆,没时间逛街看景,但一想到我们到过的地方都会像盖邮戳一样打上‘翼城花鼓’的记号,心里就美滋滋的。”翼城县文化局大院内,高挑美丽的吕金妹落落大方地向记者介绍着花鼓表演队的历史。2006年花鼓表演队组建时她只有16岁,如今俨然已是花鼓队的资深队员。
“刚来的时候只觉得新鲜,接触时间越久越喜欢花鼓表演,音乐一响就进入了花鼓的世界。别人我不知道,但我会一直打下去,年龄大了打不动了就当教练,教小孩子们打花鼓。”23岁的翟晓华对花鼓表演一往情深。
看着眼前七嘴八舌的队员们兴高采烈的神情,翼城县文化馆副馆长介永眼里噙满了深情。“俗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教练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台上表演只有6分钟,台下却要付出大把的时间进行枯燥单调的训练,花鼓表演队这几年的发展轨迹其实就是这些孩子的苦乐年华。对他们来说,最大的褒奖就是能够有更多的人通过他们的表演收获更多的快乐。”(记者 段碧蓉 实习生 刘亚男 )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