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是只存在于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更应表象于教师工作的每一时、每一事、每一环节之中的,存在于和学生交流、接融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应当让学生体味出其中深含的一颗绵长的爱心,并能帮助学生将这一爱心内化为积极向上的品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达到了。
用爱心浇铸学生的灵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其困难。首先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不能仅把它当做谋生的手段,而应当是终生从事的事业,这样才能在工作时乐此不疲,才真正愿意与学生为伍,爱其人知其心。其次,每一个教师个体本身必须具备容纳背景各异、品格迥然的各色学生的海量胸怀,并善于从中发掘出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因子助其发扬光大,帮其抑制不利于良好品格形成的不利因素。再次,爱心的付出必须是一个长期绵延的过程,犹如涓涓细流渗透于学生内心的各个角落。在塑造人的工程方面,不存在“毕其功于一役”的神话,思想工作的“一曝十寒”可能会造成左右摇摆的跛鸭学生,同时带来学生畸形发展的不良后果。
记得一个名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没有爱的教育,犹如无水之池,终将枯竭。基于以上的认识,从教以来,我一直奋斗在班主任的岗位上,用热情的爱心和执着的品行,在家乡的教坛上践行着自己的职业理想。
“爱心”关键在“心”,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才能拉近学生的心,使其“观其心,信其言。”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用心进行观察,发现其闪光点,立刻抓住它,用闪光点照亮学生的全部内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观察,我断定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运用爱完全可以熨平他存在的道德缺陷,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是艰辛漫长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细致入微的耐心,更不可缺少真诚而又睿智的爱心。
做班主任工作,常常遇到这样的难题,很多学生凭借家庭的优越,任性调皮,头脑十分聪明,却不往正经地方用。我根据他们的性格采用鼓励赏识的教育方式,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并为他们创造自主学习、参加活动小组的机会,体会合作与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虽然对象不同,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教育者在他们身上倾注的只能是真诚的爱,而不是任何别的、其它的东西,不管这种爱是以什么方式付出,哪怕是斥责的方式,都会在他们身上起作用。
教育者的这种爱心,也可以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教育者必须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最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给老师提供最真切的信息。与家长一样对孩子的爱,是建立良好家校关系的基础。
总之,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注定要付出很多,但爱是最基本的付出。用真诚去爱每一个学生,感化每一个学生,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称号。(尧都区大苏中心校 张东文)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