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县史村镇周庄村村民张竹林、张金萍夫妇于1994年生育了一个儿子后,主动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充分享受独生子女费的同时,他们儿子又在2010年以中考加10分的优惠政策顺利升入高中。现实胜于说教,在他们的带动下,弟弟、弟媳也主动放弃了生育二胎的打算,成为2010年退二孩指标的新成员。如今像他们这样一家带一家,奖扶连万家的实例屡见不鲜。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正是由于全方位的宣传引导、规范的操作程序和优惠政策的鼓励拉动,新的婚育观念如沐新风吹遍平阳大地。
让计生家庭优先得实惠
从2007年开始,市级财政投入230万元对全市38240名独生子女父母,819个双女绝育户,670个退二孩指标户,13个独生子女伤残户进行奖励,到2011年,全市103842个家庭和个人享受到奖励扶助。其中领证独生子女父母94963人,退二孩指标885户,双女绝育家庭662户,独生子女伤残27户,国家奖励扶助6957人,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特别扶助对象348人。“4+2”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对象共需奖励资金6653.79万元,按照投入比例,市本级财政所需配套奖励资金1896.26万元,已足额列入预算,予以拨付。
让科技为计生工作服务
十七大以来,全市围绕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利用国债项目进一步加大了县站、乡所、村室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县乡村服务站所正朝着“县站为龙头、乡镇中心所为骨干、乡镇服务所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方向发展。基本形成覆盖率比较高、功能相对齐备、专业特点鲜明、深受群众欢迎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在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的同时,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成了覆盖18个县(市、区)及所有乡镇的全员人口信息网,村级(社区)建立了手机直报系统,全员人口信息入库率达到99.36%。以争创“十旗百佳”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县、乡、村创建活动。开展优生优育知识教育,提高婚检率,普遍实行B超筛查和缺陷干预,为育龄妇女免费发放叶酸片,最大限度的降低缺陷儿的出生,组织有关部门打击“两非”行为。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有效提高了基层技术服务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市人口计生委不断加大宣传和督导的力度。在市电视台《行风热线》栏目中计生委领导班子及有关科室的科长,现场解答群众关心的奖扶政策兑现热点问题;印发了《关于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200万份,利用扶贫下乡、“三下乡”和下乡督导等机会,进村入户发放到群众手中,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宣传。各县(市、区)积极采取刷定新标语、印发宣传画册、文艺演出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宣传画和宣传效果不断扩大。随着奖励政策的兑现,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大幅度提高,许多县(市、区)出现了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热潮,人数成倍增加。
我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走访个体摊位、居民住户,摸清育龄妇女底数,采集提交有关信息,查验婚育证明,在流动人口、农民工集聚的社区、企业和集贸市场设立计生宣传专栏,张贴计生政策法规及办事流程,为流动人口提供临汾人口与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服务,提供生殖健康方面的科普知识,进行定期随访和健康检查。对流动人口基本做到“流入时间清、原籍地址清、现居住地点清、从事职业清、婚育节育现状清”。通过采取部门协调、经费保障、责任考核等措施,确保收到实效。通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推进,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权利。
一项项工作落实,一项项政策的兑现,奖励扶助工作大大促进了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和优质服务方向转变,使广大群众感受到政府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奖励扶助金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让农民直接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使计生家庭优先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到了实惠。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