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板“敲”响美丽人生

2012-08-14 10:4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有幸结缘小竹板

许叶叶出生在运城市稷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3年,中学毕业后,初显表演天赋的许叶叶立即被县电影队“相中”。每天在电影放映前,她都会在舞台上演奏二胡、独唱。长期的登台经验为她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就在这时,她遇到了人生中一位非常重要的恩师。
“县文教局的曹克宗是北京人,他觉得我在艺术方面很有天分,就鼓励我到河北保定学习快板。”许叶叶听得是一头雾水,但她心想:虽然我是个农村女娃,但老师这么看好我,为啥自己不大胆尝试一下呢。”随即,带着对快板的憧憬,她来到了保定。
在保定,许叶叶跟着老师勤学苦练,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那时正值寒冬,我就站在冰天雪地里没日没夜地练习。”她暗自下定决心,不拿下这小小的几片竹板,就坚决不回家。”终于,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学习,许叶叶学有所成,带着手掌上的绝活回到了家乡,准备干一番事业。



“1967年11月5日,我们代表文艺队到驻临某部队慰问演出,我和老公杜兆兴一见钟情。”两年后,他们走到了一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杜兆兴接触了快板词的写作。在许叶叶的支持下,他悉心钻研,创作出了一批令人拍手叫好的段子。像《兵之歌》《黑大嫂》《卖我》《礼尚往来》《祖国颂》都是其代表作。
快板书、绕口令、贯口……杜兆兴创作的段子形象生动,内容丰富,选题多样,琅琅上口。他和许叶叶一个负责创作,一个负责演绎,在别人眼中,他们夫妇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做人要懂得感恩

在家庭生活中,许叶叶同样为儿女做出了榜样,每月25元的工资,只有6元伙食费的她还要拿出15元给母亲。远在大连的婆婆没有工资,她就经常邮寄些稷山枣、核桃过去。每隔4年,她都会和老公带着孩子回大连看望婆婆……“远水不解近渴,公婆全靠大连的弟弟和妹妹们照顾,而我们就必须更加地孝顺才行。”婆婆生病时的住院费,小叔子结婚时的花销,她都争着出。“我相信善有善报,做人要实在一点,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心里才能舒坦。”许叶叶笑着说。



“快板就好比是文艺尖兵,用它快速、直白的特点为我们传达信息。同时,快板还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含肢体语言、有声语言、表演于一体,需要以声带情,声情并茂。”13年来,在许叶叶的精心培育下,她的学生遍布全国,曾多次在国家级比赛中收获金奖:2006年“全国德艺双馨青少年才艺大赛”金奖、2007年中国首届“让每个孩子成功”艺术大赛金奖、2008年中央电视台领导人汇报演出表演群口快板……一个个荣誉背后,浸满了许叶叶的辛勤汗水。她说,快板艺术需要新鲜的血液,需要年轻的接班人,如何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是她一直努力的目标。
采访结束后,许叶叶又带领着孩子们练习快板,她俯身传授的情景令记者为之动容。快板是许叶叶生命的一部分,而她也在快板艺术上,不断书写着动人的篇章。

记者 成华 实习生 巩大方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