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不起眼的柳条能做什么,估计大多数人只会想到编草帽。就是这小小的柳条,在高铭阳和赵丽萍夫妻眼里可是个宝贝,靠着敏锐的头脑和精巧的手工技术,将柳条编成各类工艺品,把柳编当成事业来经营,闯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7月10日,记者在临汾市首届文化艺术品品鉴交流会见到高铭阳和赵丽萍夫妻二人时,他俩正在给参观人员讲解柳编工艺技巧。只见赵丽萍手中舞动着柔软的柳条,不大一会儿,几根柳条便变成了一款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动作之娴熟、作品之精致,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高铭阳和赵丽萍夫妻二人是蒲县黑龙关人,在从事传统柳编工艺前曾经营过十年鲜花店。经常有客户要求定做鲜花花篮,这就需要大量的花篮底座,以前花篮的底座都是从其他地方批发回来,时间一长发现需求量还挺大,当地又没有这类产品。”高铭阳说,他和妻子多次琢磨和考察后,决定放弃花店生意,转行做柳编工艺品。
“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有些老人会柳编,当时家里用的都是柳编家用品,现在都没有人从事这一行,技术也没能传承下来,要做就得从头开始学起。”赵丽萍说。
2009年,夫妻二人将花店转让后,回到村里打算种植柳树。在网上搜集了不少信息,二人多次到山东实地考察,因为做工艺品对柳条精细度要求较高,蒲县当地的柳条不适合做工艺品编织,只好从山东引进了柳树种苗,试种了20亩柳树。
刚开始种的时候,夫妻二人可没少听到村里人的闲话,好好的地不种,种柳树,种粮食还能卖,种柳烧柴都不好烧,真是个憨娃。”
顶着村里人的嘲笑,夫妻二人打定主意进行了引种栽种,第二年又承包了几十亩地,扩大栽种范围,同时注册了蒲县茂园白杞柳专业合作社,他们要打造成种植、加工和销售一条龙产业。
原材料有了,掌握技术开发产品才是最主要的。赵丽萍多次到山东学习柳编技术,这对从来没有接触过柳编的赵丽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编坏是经常的事,编坏了重新再来,在数次编织失败后,她终于掌握了柳编的技巧。为了打开市场,她只做一些简单的产品,如开业花篮、鲜花花篮等,通过之前开花店的关系网,他们的产品销路并不发愁。时间一长,脑子灵活的赵丽萍深知模仿没有市场,只有创新开发新产品才会有更广的出路。
思路调整后,夫妻二人开始将产品定位在家居、家装类,没有想到的是,柳编类产品市场需求量很大,这让二人都对柳编事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柳编是一种全程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属于绿色无公害、纯天然产品,易回收、低碳环保。”赵丽萍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柳制品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靠着执著,夫妻二人将柳编事业做得风风火火,村里当时嘲笑他们的人也都投来羡慕的目光。由于市场需求量大,需要扩大生产,夫妻二人便带领村民们开始种柳树,从山东聘请柳编师傅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带领更多的农民走这条致富路。现在已经带动了当地20户农户种植柳树,同时还有100名村民负责编织。柳编逐渐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也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铭阳和赵丽萍夫妻二人将柳编生意做得风声水起,如今在蒲县当地已经种植了200亩柳树,在运城垣曲县还承包100亩地种植,同时还带动垣曲县当地群众种植了600余亩柳树,群众收益比种植粮食作物高了很多。
为了打开更大的市场,夫妻二人常年奔波于太原、浙江、北京、西安等地,进行展览展示。2015年,为了将产品推广到国外,开拓国外市场,他们又注册了蒲县巧巧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一份付出一份收获,现在他们的产品已经在全国不少大中城市扎稳市场,产品还远销北美、中东、西欧和东南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
“柳编不单单是产品,更是一件件作品。”赵丽萍说,小到一个干果盘、针线筐,大到一个沙发,她都会要求工人用心去加工创作,她还将山西独特的地方文化融入到柳编中,一定要做出充满文化的柳编产品,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地方品牌。
记者 张莹超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