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全发散文《触摸家乡的文脉》受关注

2014-07-17 09:17: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郭璞)近日,我市作家夏全发创作的长篇散文《触摸家乡的文脉》,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核心期刊、河南省大型期刊《时代报告》2014年5期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响。

家乡是每一位作家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是每一位作家创作的源泉。然而,这个永恒的主题一度似乎被写凡了、被庸俗化了。夏全发却独辟蹊径,选择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角度,紧紧扣住家乡源远流长的文脉,居然写出了新意,令人耳目一新。要从千头万绪的历史沧桑中理出一条清晰的文脉,最简捷的途径就是先从自己的家族的文脉写起。作者本人的家族史,就是一部文人辈出的历史;作者本人的家族就是文人辈出的家族。从父辈起的父亲和三叔、四叔,就是民国初年本县一高、五高这些最高学府的毕业生。这在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年代,一个耕读之家能出几个读书人,是很不简单的事情。

到作者本人这一辈,虽然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好时代,却因赶上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几乎使中国一代人被耽误了学业。即使在那样的境况下,作者本人及其堂兄,经过超乎常人的刻苦努力,走出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或成为作家,或成为高级教师,在传承祖辈一脉相通的文脉接力中,获得了令祖先欣慰的成果。作为第三代,儿子文华和堂侄晓峰,可以说达到一个文脉的巅峰期。兄弟俩都获得博士学位,妻子也都获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

作者本人这个家族的文脉现象,在村里仅仅是一个范例。追溯历史,作者的家乡于隋唐时期,教育就非常发达,私塾、书院众多,仅秀才就出了300多个。村里的张、刘、田、刁等几大姓,也是文人辈出。张姓人家在清朝道光年间,出了个进士,在山东任知县,为官清明,口碑载道。死后葬于家乡,祖坟立有八通碑,村西建有“大碑楼子”作纪念。刘姓人家于民国期间出过一个开明绅士,曾任县参议,倡导新学,重视教育,并身体力行,捐巨资兴办第五高等完小,誉满全县。刁姓人家,新中国成立后,纪田、纪谱、纪河兄弟三人都是大学生。另一刁家立德,是解放后村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可惜“文革”中死于非命。村里田姓人家是土著大户,清康熙年间,出了个进士田文镜,曾任河南、河北、山东巡抚、总督,于国有功,为皇上宠信大臣。清同治年间,田家又出了个进士田观盛,任国子监,是同治皇上的老师。

作者在长达万余字的文章中,不仅详尽地记述了家族和家乡的文脉史,同时从地理、风水学,尤其是沿着这条苍苍莽莽的文脉,追寻了产生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源远流长的渊源。

文章发表前的打印本,就在家乡被风传。发表后,被村干部作为热门文章广为传播,引起村民们的极大兴趣!正值今年高考成绩揭晓,村里居然考上10余个大学生,一个千余口人的农村,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