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现实重大题材的好戏

2012-08-23 09:3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市小梅花蒲剧团新创排的现代戏《酸枣岭》,还未登台亮相,已引动四方热议,也让人们怀揣了担心。担心之一:《酸枣岭》是山西省“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晋京的重点剧目。能否演好,责任重大。担心之二:小梅花团的演员都是30岁以下的青年军,从小裹在古戏服装里长大,演现代戏,这是头一遭。担心之三:《酸枣岭》是反映大学生“村官”的戏,是当下的新事物,编演这类题材,显然冒了巨大风险。担心之四:蒲剧是古老剧种,梆子腔代表,编演现代戏能否传神达意?重压之下,《酸枣岭》如约上演。当观众看到大幕开启,剧情铺叙娓娓从容,演员表演流畅抒情,满台青春光鲜,气象堂堂,所有提着的心都轻轻放下了。
《酸枣岭》切入角度很新颖,剧中女主角枣花大学毕业后,试着报考了大学生“村官”并被录用,于是回到生养自己的酸枣岭村,当她看到农村依旧贫穷落后,便决心用酸枣接大枣技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结果矛盾聚起,黑云压顶。一方是保守、愚昧、顽固;一方是开拓、创新、发展。大枣嫁接终获成功,却又无法运出大山,只能眼睁睁看着辛苦果实烂掉。本想见好就收,“卸套走人”的枣花,又不得不挑起修路出山的重担,为此,她遇到更大的阻力,母亲也为此献出了生命。路修通了,红枣运出了山,村民的腰包鼓了,枣花却决定离去,完成父亲要她进城的遗愿。戏最终以大团圆收尾,枣花没有走,与深爱她的大全结成夫妻,从而完成了一个青年人的凤凰涅槃。
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面对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党和政府要想方设法进行安置和分流,大学生“村官”就是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这样既能为一部分大学生安排就业,补充基层干部队伍,又能发挥大学生才能,帮助农民走文化科技致富之路。目前,我国东部和西部,平川与山区的农村发展还很不平衡,加之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大量入城,使得一些农村空壳化,破败荒凉,这个大窟窿是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人来作为、来弥补的。正是基于此,《酸枣岭》的作者敏锐捕捉住这个题材,用艺术形式把大学生“村官”的喜怒哀乐、奋斗精神表现出来。
当然,追踪热点,历来为艺术家们忌讳。特别是新事物刚出来,成败得失需经长期实践才能定论。加之写当下事要具备超凡的笔才,不仅故事编得新奇好看自圆其说,还要能够提供出优质思想。一句话,内容精美好看,有一定思想厚度的戏,才能把现在的观众稳在剧场里。我们用这个苛刻的标准衡量《酸枣岭》,应当说八九不离十。《酸枣岭》的作者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编戏的套路码字,而是运用了一些影视、话剧手段,设置矛盾,提取情节,挤压空间,加大故事信息量,使戏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口味。当然,这种写法具有挑战性,稍微不慎,就会使人物湮没在故事中。《酸枣岭》的编剧就是摇摇晃晃走在这样一根钢丝上,不过,他幸运地获得了成功。
排演现代戏,是小梅花剧团迟早要过的大考。初排戏时,演员们似乎又还原到学生时代,导演要手把手地教,一招一式都要做出示范动作,进展很不顺利。当时正值酷暑,简陋的排练场没有降温设备,温度常常高达40度,有些演员中暑晕倒在排练场。也许紧张、兴奋加拼命的精神,感动了艺术女神,演员们渐渐悟到了角色,而且入戏很深。演现代戏,“度”的拿捏最为至要。程式太重,演员在舞台上会显得表演做作,格外别扭,观众审美流程就会打断,引起审美阻隔,而阻隔一经形成,后面就很难再进戏了。
太生活化,又易变成话剧加唱,破坏了戏曲写意审美,这显然是道难题。排练场里,演员们在跟自己叫劲,跟对手叫劲,向临汾市眉户剧团取经学习。眉户曲调委婉热烈,是曲牌体,非常适宜表现生活俚趣和现代生活。蒲剧是梆子腔,板急声烈,尤善悲苦戏。经过反复比较、试验,演员们终于越过了这道坎。
舞台艺术只有让形象说话,尽量去掉意念具象化的痕迹,千方百计让人物“活”在舞台上,保持人物行动线的明晰,因果清楚,这样人物才能走进观众心中。小梅花团的演员正是吃准了这个理,无论从人物外部形象、动作方寸、气质把握诸方面,都处理得较为合理。应当说他们二度创作是成功的。扮演“枣花”的两位女主角,程雅昆是主攻花旦的演员,扮相俊俏,性格泼辣,与剧中人物靠近,舞台上,她既有戏、又有技,既是角色、又是本人,眼波流转,无不是戏。田艺蓉主攻青衣行当,形象稳重大方,富有朝气。她嗓音圆润宽厚,出口成彩,咬字清晰入耳,往往一板唱腔未了,台下观众已被征服。
小梅花剧团演现代戏不仅成功突破了自我,而且为蒲剧又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注意到,今天的舞台,与几十年前相比,已经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艺术理念正本清源,各种流派交相登场。尽管如此,我们时常还会看到一些新编现代戏,演员身架、举动带有明显样板戏的痕迹,高、大、全的形象还很活跃。不少导演和演员,以为主角站在舞台中央,就要天然地英雄气概,端住架子,把人物刻画的干瘪苍白。这种无意识的暗损伤害非常大,往往会让观众丧失了看现代戏的热情。可喜的是,《酸枣岭》为现代戏的舞台刮来了一股清风,我们从小梅花剧团80后、90后的青年演员身上,看到了戏曲发展的希望。
《酸枣岭》的上演使小梅花剧团再次成为聚焦中心。大家不禁会问,小梅花剧团生存条件极端艰苦,何以锤炼出清正的团风、过硬的思想、扎实的功夫?记得数年前,原山西省文化厅厅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曲润海先生,以临汾的剧团为研究对象,发现了人才培养规律,提出戏曲人才培养“大周期20年,小周期10年”的著名论断,博得戏曲界的广泛认同。上世纪50年代,临汾的五大名演员使蒲剧持续辉煌20年。80年代初,蒲剧艺术家任跟心、郭泽民领衔的蒲剧青年团,又使蒲剧争锋全国戏曲舞台20年。2000年,任跟心、郭泽民卓识远见,牵头创办了“蒲剧院定向班”,开始了培育新人的漫漫长路。寒来暑往,十多个年头过去了,人们清晰地看到当时决策者的高明。
时下,文化热正风起云涌,热热闹闹难掩基层剧团的生存艰难和冷落凋敝。一个剧种没有编剧、舞美、灯光,还可以横向借力,建立不起来梯队合理的演员队伍,那可是除根拔树,灭剧亡种的。面对乱花迷人的景象,小梅花剧团的成长意义才尤显可贵。他们为剧团发展树起高而直的标杆,也为全省乃至全国戏剧界提供了先进经验。
再过几年,临汾小梅花蒲剧团的人员都将进入而立之年。30岁,正是一个人活力四射,充满无限创造力的阶段,希望小梅花剧团的同志们于艰苦的环境里能够立得稳,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中能够站得牢,在璀璨耀目的舞台上能够蹾得住,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王军(作者系临汾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