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我的师父
——麦草画大师的父女情
临汾新闻网讯 都说父爱如山,亢女士的父亲以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对艺术人生的精彩演绎,用他的点点滴滴诠释着现实版的父爱如山。
在亢女士的心中,父亲既有养育之恩,又有授艺之情,是给自己指点艺术道路的导师,在感受那份大爱的同时,她的心里也无时不对父亲的远见卓识和执著追求充满崇敬。
酷爱绘画 一生所付艺术
亢女士的父亲亢秀奎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草画传承人,现被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评为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父亲出生于蒲县一个小山村,能从小小的山村走出来,成为一个制作画像的艺术家,源于他多年来的笔耕不辍和内心那份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亢女士的父亲自小就对绘画特别感兴趣,可从艺道路颇波折。因为,爷爷并不支持父亲画画,当时年仅十三四岁的父亲绘画天赋早已被村民欣赏,逢年过节都会被村里人请去写对联、画门神、画年画……
据父亲说,有一次,他偷偷把挂在家里的一个远房亲戚的画重新绘画了一张,爷爷发现偷梁换柱之后,说:咦,那张画像怎么比原来的画像尺寸大了?画是谁重新画的?画的真好!画儿上的人就跟真的似的!”看到父亲有这方面的爱好与天赋,从那以后,爷爷从支持到看好父亲有了一个大的转变。
在那个资源相对缺乏的年代,由于没纸、没笔,父亲只好捡个树枝、土块在地上、墙上,甚至凭空画他看到的、想到的,这些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练习见证了一个少年不屈的成长和艺术梦想。
随着爷爷奶奶相继离世,上世纪70年代,二十来岁的父亲便自谋生路只身来到县发电厂上班,在上班搬行李的途中,父亲一再叮嘱赶着毛驴车帮搬行李的朋友:铺盖丢了不要紧,千万不能给把这卷纸丢了、扯了。”这卷被父亲视若生命的绘画纸,俨然是他的全部。因为,那些年,物资匮乏加之绘画纸在那个年代算不顶吃不顶喝的奢侈品,这些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纸,都是父亲屡次步行近两个多小时才能买回来的,父亲视若生命。
在电厂上班后,他在纸上、在墙上写宣传标语、画宣传画,那时,父亲对绘画的爱好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奶奶在世时,曾经教父亲做一些剪纸、麦秆贴画,出于对奶奶的怀念,加之对艺术的酷爱,父亲不想让这个手艺术失传,于是致力于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与保护。蒲县是个山区县,麦秆的成色不太好,只要有机会,父亲便会到奶奶的家乡洪洞找适合的麦秆,开始回忆琢磨、创作。
经过多年的大胆创新,父亲打破传统麦草画和烙画的界限,创造性地将麦秆画和烙画层次分明地统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麦烙画,使得画面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为女长计 传承民族遗产
儿女渐长,在创作的过程中,他逐渐考虑到如何让艺术大树枝繁叶茂,便有心让儿女开拓艺术道路。
那年亢女士初中毕业,为了让这一文化更好地传承发扬,她被送进了专业的艺术院校学习绘画。
有一次,亢女士看到父亲画的玻璃画十分精美、漂亮,让人惊叹——为了养育亢女士兄妹三人,亢女士的父母又经营了一家玻璃装潢店,玻璃店在山城声名鹊起。为了创作出精致的作品,父亲经常废寝忘食,边想边看边琢磨,当觉得到哪幅作品还不尽完美,他就立刻放下筷子去修改,有好多次经常把沾满颜色的画笔当作筷子放到嘴中引来家人大笑,而父亲的一脸苦笑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每每如此亢女士就被父亲这种对作品、对艺术精益求精、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打动。
流年无恙,浮世清欢,经过了人生的回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那些曾经的奋斗,也恬静成了唇边的一缕微笑。看到父亲对艺术的坚守与成就,亢女士潜心于学业,从山西省艺术学院毕业后,跟随父亲研习麦秆画、烙画,她说:父亲对艺术的酷爱、坚守与恒心,深深地影响着我,我要和他一起把这门独特的艺术传承、发扬下去。”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