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人蒲县续良缘 幸福迎来“钻石婚”

2018-03-11 20:41: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那年来蒲县的时候我26岁,他28岁,我今年83岁了,他85岁了,你算算这都多少年了?蒲县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啊。”3月5日下午,在市区解放东路粮校巷内的一栋小二层楼里,耄耋老人孙手珍认真挑选着手中的奶糖,热情地递给记者:听孩子们说这种糖好吃,你快吃一个。”坐在一旁的老伴邢德林也不时提醒着老伴,给孩子拿个苹果,倒杯水……”此情此景,让记者觉得如回家般放松、亲切。墙上挂着的全家福中,二老甜蜜地被子女、晚辈们包围着。

    谈到为什么会来到蒲县扎根及两人携手走过的点点滴滴时,孙手珍老人率先打开了话匣子,地道的河南话中不时蹦出一两个蒲县方言。回忆就像连载的漫画,一幅一幅讲述着二老的经历,在那久远的时光隧道里,开启了一段段美妙的旅途。

    领证见面同一天

    “我俩都是河南人,不是一个村,两家大概相差四五里路,1953年我18岁,他20岁,当时只是姑姑跟父母提了一下,我们就结婚了,领证那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孙手珍笑着向记者介绍两人第一次见面。还别说,挺对眼儿。”谈起两人的第一印象,邢老幽默地说,领证后,过了一段时间才举行的仪式,那是我们第二次见面。”“还记得当时我坐的是八人大轿,头上盖着红盖头,听老辈人说,红盖头不能自己掀,我就一路晃晃悠悠来到了他家,这一来就是一辈子。”孙老接过话茬。

    那当时是否流行送彩礼、是否送定情信物?听到记者的提问后,二老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哪有什么彩礼。”基本上都是女方家给女儿陪送物品,男方啥也不给,我记得当时我的陪嫁物品有脸盆、小箱子,还有一个马灯。”孙老用手比划着。

    相扶相持一辈子

    “26岁那年,迫于生活压力,我们‘逃荒’来到了蒲县红道乡的一个村子。他半路出家学起了木匠,我在队里干农活挣工分看娃。”孙老说。由于人实在,踏实肯干,找邢老干木工活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就这样,没木工活的时候,邢老就回到村里挣工分,木工活忙的时候,他也会加班加点,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节省时间,帮助孙老操持家务。

    “那时候村民对我们很好,没有因为我们是外地人而排挤,相反每年村里发福利,还会多照顾我们,我们挺感激的。”谈到身在异乡的生活,二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对一路携手走过的艰难困苦,二老全都进行了“过滤”,没觉得有啥特别难的,都过去了。”孙老说。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经常在外面做木工,一走就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她得照顾孩子,还得去地里干活,挺辛苦,但是没有一句怨言。”谈起妻子的好,邢老如数家珍。

    “他在外面干活也挺辛苦,可他经常是报喜不报忧,那时,虽然他经常不在家,但是经常寄钱回来,要不六个孩子也不可能都去上学,有初中毕业的,也有高中毕业的,还有一个大学毕业的,这都是老伴的功劳。”孙老向记者细说着丈夫的好。

    “比赛”孝顺乐开怀

    如今,孩子们已经成家立业,邢老不用再出门去做木工活了,为了让孩子们工作时没有后顾之忧,孙老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孙子、外孙的责任。

    2005年,为了照顾小孙女,夫妻俩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蒲县红道乡,来到了临汾。

    “年轻时,我们从来没有过过生日,自从儿女们成家后,他们每年都会给我们张罗,还经常买吃的、买穿的,一个比一个孝顺,我们很知足。”二老对视,幸福地笑了。

     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