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故里飘书香

2012-08-24 09:5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满院文化氛围浓

这是一座宽敞、整洁、富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大院。你看,山门上挂有“紫气东来”的门匾,庄门上“您好”二字给人暖暖的情意。环顾大院,犹如楹联的世界、标语的海洋。真是处处有景含情,点点润物无声。
凉亭上写: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出于积累。静闻鱼读月,笑对鸟谈天。善为重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年耕。
院外石壁上写:修身养性,忠孝和睦,勤劳耕耘,读书求知等。
宋胤枝花了2300多元买来电线、架杆等,带领全家人干了3个多月,把电拉到了村里,又买了电视机、收录机,向左邻右舍开放,使乡亲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随后他又购置了电磨、自修了机房,改变了多年人推牛拉磨的生活。
为了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宋胤枝每年要花上近万元,请来比较有名气的剧团,在自家窑顶上搭起戏台,为方圆十里八乡的乡亲唱上三天大戏。唱完后再把录像制成光盘,村里谁家有了喜庆事,就送给谁家观看。宋胤枝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未来的把握,用智慧教育青少年一代,用科学文化引导农民在小康路上迅跑。

满屋书香溢山庄

宋胤枝酷爱读书,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从多年的经历和实践中感悟到读书带给他的快乐和触动,从读书中捕捉到书中深处的机锋和魂魄,窥见精神的肌理与光泽。他每天6点起床,打扫卫生,活动锻炼,早饭后下地,回来看新闻读报纸,下午劳动2小时回来读书。即便吃饭,也是边吃边看书,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同时进餐。有时睡到半夜还要起来看一会儿书。一天不看书就好像丢了魂似的,心里空荡荡的不踏实。“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是郑板桥在襄汾师庄尉家教私塾时的赠言。如今的宋胤枝,儿孙满堂,吃穿不愁,正是从诗书中品味到了人生的真谛。
自己爱书并不是宋胤枝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要用知识武装乡亲们的头脑,唤起乡亲们的良知,开启乡亲们的智慧,引导教育下一代成才。他的“家庭图书室”就是这样办起来的。
院子的东厢房是宋胤枝的“家庭图书室”。走进图书室,看到琳琅满目的图书把小屋装得满满的。书多但不零乱,屋虽小书香却溢满山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奖给的“农民书屋示范户”的奖牌,奖牌两边贴着一副对联:独坐每将书做伴,闭门常与竹为邻。环顾四周,陈列整齐,错落有致,分门别类,井井有条。我粗略估算了一下,书的存量大约在万册左右。这些书是他多年积存起来的。退休后他将每月300元退休金全部拿出来用于买报纸杂志,同时给在外工作的儿女们立下一条规矩,回家探亲只能拿书。县市文化部门也为他赠送了一些书。书有政治类、文学艺术类、历史类、经济类、医务类、科技类等。门类齐全,几乎无所不有,俨然一个小型书店。墙上挂满了镜框和照片,每幅照片都配有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相互映衬。书屋南边,是宋胤枝自费设立的医疗柜台,上写“家庭药房”4个字,药柜上摆放着各种药物、针剂和医疗器械,邻里乡亲有病时,宋胤枝免费给予诊治。自从书屋开办以来,常有本村和邻村的乡亲们及孩子们前来看书借书,这从临门墙上挂的读书借书登记本上可以得到证实,如遇到邻村人想借书不便来时,只要捎个口信,宋胤枝还会送书上门。遇到节假日时,总会有不少青少年来到他的书屋,有的借阅自己喜爱的书,有的抄写宋爷爷整理汇编的名言警句,有的则听他讲科技知识或革命故事。说到精彩处,他会拉开架式像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每每这时,宋胤枝觉得十分惬意。临了,还要嘱咐说:“有书就是金,无书不成仙。你们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千万要珍惜时光,多读点书,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不然对不住爹妈,将来会后悔一辈子。”冬去春来,在宋胤枝的言传身教下,有辍学的孩子上学了,原来调皮捣蛋的变成了“三好生”。以往游手好闲、打架斗殴的小青年,成了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户。宋胤枝激情地说,多年来这里借书读书的青少年已有十多名走进了大学校门,如今的郎寨西滩村,家家庭院干净,户户窑洞整洁,深山书香溢山庄,人不醉人书自醉,到处呈现了一派文明祥和的景象。

王三星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