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文化园的遐想

2012-08-31 08:5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乘车从沁水河边盘旋而上,在最高处下车便走进荀子文化园中。园中不仅有高达20余米的荀子塑像,还有后圣殿、荀子书院以及文化广场。文化广场上屹立的32石柱,象征着32卷竹简,展现的是《荀子》的32篇华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里是荀子伟大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我们边走边看边走边想之际,蓦然间感到荀子思想与今天的现实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一脉相承。走进安泽,看到荀子,有一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使我们平时高傲的头不由自主地低了下去,因为我们只能在这巨匠面前高山仰止俯首甘拜。特别是这艺术化了的石柱书写着谆谆教诲的古德名篇警句,给我们以鼓励以鞭策,以警醒以反思。是啊,荀子的灿烂思想透过几千年的历史云烟和沧桑,依然在今天的天空里闪耀着光芒,使我们在拥有一笔笔文化财富的同时,不断地审视着、检点着自己的言行,以便能够按照古圣先贤指引的思路前行。
依托博大精深的荀子文化资源优势,高举荀子文化研究开发大旗,重点打造以荀子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品牌,提高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走出去”能力。作为先哲荀子的故里,安泽县委、县政府凭借良好的生态人文资源,打造“荀子文化”品牌,凝铸地域特色,以荀子文化建设为龙头,在突出深厚文化底蕴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研究荀子和荀子文化。为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荀子,使荀子文化得到全面弘扬,通过出版《荀子故里话荀子》系列书籍、创作歌曲、编排战国舞《荀乡情》、举办论坛等各种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安泽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先后投资6000余万元,分期实施了荀子文化园建设。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六次公祭荀子大典,通过大型歌舞表演、书画笔会、摄影大赛、吟诗会、“荀子故里·神奇安泽”海内外大征联、民间艺术作品展和特色手工艺作品展等活动,让歌声飞扬,舞姿翩跹,翰墨飘香,盛事不朽。特别是第六届荀子文化节上,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共签订合作项目24个,投资总额达122亿元。“深挖文化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经济发展,文化先行。现如今,荀子文化已成为安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安泽的名片、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在安泽大地上,一幕幕荀子大戏在上演,且波澜壮阔威武雄壮。
然而当我们站在荀子公园,俯瞰安泽大地时,又不能不为19任县委书记和18任县长带领勤劳勇敢的安泽人民,以愚公移山精神植树造林不间断,使安泽成为生态大县这一事实而感慨。这里我们还不能忘记另外一个名字,安泽的西部门户草峪岭还竖立着一块功德碑,是为感念郑子明而立。上世纪60年代,郑子明,当时的县长兼代理县委书记。他也许不知道荀子他老人家的警句的深刻内涵,也不一定知道“生态”这两个字的意义,但是他以朴素的感情带领安泽人民投入了一场前赴后继没有终点的植树造林中。好在他的继任者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这里开展了植树造林的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在安泽创造了一个绿化山河的神奇故事。50年间,过去光山秃岭的安泽写满绿色,森林覆盖率由3%跃到67.2%。数字虽然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在安泽,它的叠加却是青山绿水的一幅美好油画。山西缺水,安泽却是一个例外——人均水资源9倍于全省人均占有量!安泽是三晋的林业明星,水利首富,就是最好的答案。我曾经在红叶岭那瞭望台上放眼俯瞰,那一片红花堪比北京香山红叶,使人在赞美大自然的杰作时,为安泽人而自豪;我也曾经深入到青松岭里,踩着厚厚的树叶,听那风过松涛吼,禁不住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骄傲。
几千年前的荀子和而今的生态安泽,这似乎不搭界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我在思索我在寻找。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穿越两千年的光芒里,有一道强光好像在指引着今天的伟大实践,我在破译在解读。大道之简,道理非常浅显,是荀子那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既诞生于安泽这块热土而又深植进安泽人的身心,继而成为安泽人的伟大实践。
在到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恶化的大环境下,安泽人民创造了一块净土,一块属于自己的小气候,建设起生态化的区域,确实令人震惊令人惊讶。我们不能不联想到荀子,这不是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耀下,安泽人民的艰苦奋斗可贵实践吗?安泽用它的变与不变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传统文化——古圣先贤的智慧,依然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与时俱进也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乳汁。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成和谐美好的新环境。
在键盘前不停地敲字,我的眼前不时闪现着荀子故里,生态安泽的字样,与此同时我的想象里,仿佛出现荀子在高高的公园里看着他的后人在精心打扮着河山,似乎在默默地颔首微笑。而我在荀子文化园的遐想,插上了双翼,在安泽上空盘旋飞翔……
 
王庚星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