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苦寒 傲骨梅花吐芬芳

2012-09-04 10:4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29日全天,全体演职人员在天桥剧场内整理道具,调试灯光、音响。
30日上午,全体演职人员进行了一次走台。
30日17时,所有演员开始在后台化妆。
18时陆续有观众开始进场。
19时20分,能够容纳1200余人的北京天桥剧场已经座无虚席。
19时30分,剧场帷幕缓缓拉开,新编蒲剧现代戏《酸枣岭》如期上演,跌宕起伏的剧情慢慢铺陈,台下如潮的掌声真挚而热烈……31日晚,同样的场景再次上演,所有的一切都像精心安排一样,有条不紊地推进。

蒲剧依然有市场
   “主办方之所以选择在天桥剧场进行《酸枣岭》的演出,正是考虑到这里居住着许多山西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西城区的天桥剧场周围有很多山西籍商人,这其中又以晋南人居多,蒲剧在这一小片土地上有着其他剧种无法比拟的感召力和亲切感。而作为此次山西新创优秀剧目晋京展演的节目之一,《酸枣岭》承载着许多人的文化认同和对乡音乡情的强烈渴望。
“来到北京已经20年,很怀念这种乡音,很享受这种过程。”潘志康是万荣人,来到北京已经有20年,平时并不能经常听到和看到蒲剧演出,只能靠听音频和看视频来慰藉思乡之情。他笑着告诉记者,听着悠扬熟悉的蒲剧,想起了儿时与伙伴们一起看蒲剧的情景,想起了家乡,想起了自己在北京打拼的经历。
在全社会普遍关注“三农”,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今天,大型蒲剧现代戏《酸枣岭》紧握时代脉搏,在保留传统蒲剧音乐特色、唱腔艺术特性的同时,又加入了现代音乐、现代戏舞台音乐表现手法,讲述了大学生村官“枣花”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带领家乡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形象,这一主题也引起了台下很多观众的共鸣。“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酸枣岭》无疑将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一定影响。”演出结束后,走出剧场的潘欣意犹未尽,她说自己就读于山西医科大学,即将面临毕业和就业,剧中主人翁枣花的精神给了她参考。潘欣坦言有机会她也会选择到农村,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农村,让农村变得富裕和美丽。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艺术教研室主任孙海垠受邀观看《酸枣岭》后评价颇高。
他说,刚刚结束的大学生电影节上,也有一些反映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题片,但这部蒲剧现代戏很好地诠释了大学生村官回乡带领父老乡亲们致富的过程,很真实。当得知这些青年演员大多都是“小梅花”获得者后,他对演员们的表现赞不绝口。“作为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师,有必要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借鉴和学习古老的戏剧艺术。”他说,这台戏的舞美、化妆、唱腔以及多变的表现形式都给了他很多启发。

《酸枣岭》有突破
古老剧种演现代戏,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而排演现代戏,更是小梅花剧团迟早要面临的一次考验。传统戏曲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程式动作,对演员的手、眼、身、法、步都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但这些却并不适合表现现代人的生活。
面对这一全新的挑战,不单单是这些“小梅花”在暗中使劲,周围所有关心“小梅花”、关注蒲剧的人都在翘首企盼中替他们捏了把汗。老师手把手给他们排练,小梅花”们还向眉户剧团的演员们请教,经过紧张排练,《酸枣岭》征服了所有的观众,也终有了此次晋京展演的凯旋。
首场演出结束后,31日上午,中国剧协的14名剧作家还组织了一场《酸枣岭》专家座谈会,给予小梅花剧团的演员们很高的评价。曾经提出“戏曲人才培养大周期20年,小周期10年”著名论断、博得业界广泛认同的原文化部艺术处处长曲润海介绍,上世纪50年代,临汾5大演员让蒲剧占据全国戏曲舞台达20年之久。80年代初,以任跟心、郭泽民为代表的蒲剧青年团,通过各自不懈努力,又使蒲剧持续辉煌了20年。为了更好地传承蒲剧艺术,彻底扭转地方戏曲表演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2000年,任跟心、郭泽民牵头并自筹资金创办了临汾文化艺术学校蒲剧院定向班。
2005年,临汾市蒲剧院自筹资金,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以蒲剧院定向班为基础,以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获奖者为骨干的“小梅花蒲剧团”。如今掐指一算,十余个年头过去了,小梅花剧团也已经成为戏曲舞台上让人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人们不禁为他们暗暗叫好,那些当年青涩的少年如今已经完成了蜕变,他们不正是蒲剧艺术的未来吗?“《酸枣岭》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气息,同时有着精彩的演出形式。”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副院长李庆成对《酸枣岭》青睐有加,他说蒲剧的经典唱腔、剧中人物的形象和对话让每一个观众都能感受到蒲剧的艺术特点,同时剧中运用剪影以及山西民歌等演出形式,更让观众觉得新奇而又亲切。
“至今,我都怀念这些可爱的孩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曾经到过临汾,在梨园堂看过蒲剧演出,在小梅花剧团的教室中给孩子们授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在感慨时光如梭的同时,更对孩子们如今取得的进步感到欢欣和鼓舞。她说,这群孩子能够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坚守民族艺术实乃不易,也正是基于此,他们今天的成绩才更显弥足珍贵。看了《酸枣岭》,她被演员们深厚的功底所折服,在肯定演员们的同时,孙毓敏还一再勉励演员们演好现代戏,拓宽戏路,为蒲剧的振兴和辉煌贡献力量。
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这个痴迷蒲剧的城市,在改革浪潮中发生的种种变迁,但是蒲剧艺术并没有连带着老艺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而变得模糊和遥远,曾经繁荣的蒲剧也并没有成为多数人生活的远景。可喜的是,昔日的“小梅花”,经过十余年的磨砺,如今已经担负起了蒲剧振兴辉煌的使命,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炫目、令人惊叹的蒲剧能够早日再回到处处可闻丝竹之韵、梆弦锣鼓之声的辉煌往昔。
    
采访手记

跟随“小梅花”们一起赴京,这不仅是我记者生涯中的首次,也是小梅花剧团破天荒的头次。从8月28日凌晨至9月2日凌晨,短短5天时间,却让我觉得无比漫长。
一场场演出、一次次谢幕,使戏曲的角儿们在世人眼中充满江湖的传奇,更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演员谢幕时的光鲜亮丽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和不为人知的艰辛。短短的两场演出,让我看到了一个个被寄予厚望的戏曲后生们,如何将自己原本没有涉猎的现代戏演出亮点;短短5天时间,也让我看到了蒲剧艺术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记者 卢凯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