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师享受最好的待遇

2012-10-11 08:2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沛)对全县11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每人1万元重奖;拿出40余万元对2所教育质量突出的学校进行表彰;按学校偏远程度和在农村任教年限,分别给予农村一线教师每月200元——6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实施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建立教师年度考核末尾淘汰机制……一条条兴教重教信息犹如一股股“劲风”,吹遍了蒲县的千沟万壑。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蒲县县委、县政府对全县10万人民的公开承诺和不懈追求。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该县清醒地意识到,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还不高,教师队伍知识、能力、素质仍需进一步加强,这成为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一块儿“心病”。
从年初开始,县委书记邓彩彪、县长闫建国就频繁到城乡各学校调研,了解全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就如何加快推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倾听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一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2012年9月5日晚,蒲县召开四套班子联席会,对《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行重点研究讨论,并广泛征求多方意见。9月7日,在全县召开的庆祝第28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教师们终于盼来了他们期待已久的好消息,《意见》的出台,无形中为他们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县委、县政府拿出这么多钱对我们进行奖励,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又是对我们的鞭策,特别作为一名农村一线教师,县里每月能给我发300元的生活补助,我的心里更有底了。”“服务农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克城中心校教师吕艳芳高兴地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全县建立起教师激励、补充、交流、退出机制,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将优质资源向一线倾斜、向乡村倾斜、向薄弱环节倾斜。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激活教育发展。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严格执行绩效工资的发放,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待遇,逐步将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体系。并根据学校距离城区的偏远程度和教师农村任教年限划分类别给予每月200元——6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设立班主任专项补助资金。
通过建立补充机制保障教育发展。严把“入口关”,面向社会高标准招聘优秀教师,特别是把引进硕士研究生或副高职称以上的优秀教师和列入先进教师引进目录的紧缺学科教师作为优先战略。仅2011年一年就招聘104名二本以上大学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学一线,为教师队伍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通过建立交流机制推进教育发展。明确规定,义务阶段的校长和教师,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学校任教满6年以上,实行定期交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县城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换岗支教,农村换岗教师到县城优质学校任教培养。
通过建立退出机制优化教育发展。对于教学效率低下、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予以低聘或调整岗位;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对于严重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5年内不得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不得评为先进,对个别屡教不改、影响恶劣者,要调离教师岗位,直至解聘,并依法撤销其教师资格;对个别长期在编不在岗或雇人顶岗的教师坚决予以辞退;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每年根据考核结果,按一定比列淘汰不称职人员。
“县上要动真格的了!”这几个机制一出台,就成为全县上下议论最多的话题,“以前担心老师不好好代课,现在老师们上课有了动力,也有了危机感,逼着他们拿出真本事,以后城关小学的教育水平肯定能上去,作为学生家长,我们也吃了颗‘定心丸’。”学生家长徐艳萍欣慰地说。
如何在现有教师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师以德为先,该县从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入手,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考核与教师绩效考核、晋升晋职、评优奖励、学习培训等紧密联合起来,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教以师为本,该县不断加大教师培训教研工作力度,大力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建设,将县级教师培训、教研机构纳入教育评估范围。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每五年一周期对教师和校长进行全员培训,建立县级教师培训基金,启动实施“蒲伊名师”培训项目,采取内部培训与外出培训相结合,建立与名校的联系交流学习制度,保证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同时,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和经费投入力度,将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专款专用,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保证经费的使用效益。
撒下希望的“种子”,收获蒲县的“明天”。站在新的发展时期,蒲县的决策者们正以空前的决心、空前的力度、空前的举措,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