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破解难题,实现新的发展,是摆在每一个乡镇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古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是全县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工业重镇。在全县“转型跨越迈大步,进军中部百强县”的征程中,我们解放思想、深入调研,对全镇的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文化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关于全镇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和思路。
一、古城镇文化建设的优势
1、名副其实的书画大镇。近几十年来,古城一方面涌现出一大批书画家,如南相里的毛汇川、南焦彭的李铁柱(现为襄汾县书画协会主席)、古城的柴书林(临汾市知名书法家)、西王村的单华驹(作品被国家有关单位收藏)、古城的李红梅(作品在国际书画大赛中连夺两项金奖)、孟家庄的赵国平(作品获临汾市青年美术家金奖)等,另一方面,全镇爱好书法、有一定功底的群众多达5000余人,是名副其实的书画之乡。
2、名家辈出的戏曲摇篮。早在19世纪20年代,戏剧就在这里兴起,曾驰名于晋南大地的福胜戏班就创建于古城,为蒲剧的传播提高和造就艺术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批戏剧新秀。同时,在古城民间,蒲剧、眉户剧在这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3、引领潮流的剪纸之乡。古城剪纸艺术,在全县最为显眼,它构图严谨朴实,疏密得当,虚实相宜,别具匠心,给人以美的享受;贾朱村的贾福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是襄汾剪纸艺术的领军人物,全镇从事剪纸艺术的人员100余人。孟家庄的赵国玺、赵国瑞就是其中的代表。
4、流传广泛的民间文学。古城镇民间文学根基之厚、走出了中国民间文学的泰斗贾芝,涌现了“故事篓子”关镇南、为搜集民间文学竭尽全力、人称“呆呆”的刘润恩,诞生了享誉三晋的大能人解士美,可以与“万荣笑话”相比肩的“盘道七十二古”。盘道村民间故事中得天书成仙的柴楦、民间神医侯云山传奇更是古城这方地域人们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5、初具规模的民间收藏。民间收藏十分活跃,陈秋生收藏瓷器数量最多,古留文、杨景明、西北风等在当地收藏从书画到瓷器、杂项无所不包。目前,全镇从事收藏的人员达100多人,几乎涉及到全镇每个村庄。
6、汾城抗战的红色圣地。1938年2月,日军入侵汾城后,汾城县委、牺盟会、我党领导的山西政卫二支队、中共乡吉特委、八路军黄骅支队以及汾城县政府先后撤至古城镇盘道村,盘道村也是“晋西事变”后,我213旅突围奔赴太岳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停歇地,使这里成为当时汾城抗日的“小延安”,至今留下许多革命遗址,成为汾城抗战的红色圣地。
7、秀美如画的自然风景。古城镇沿西山一带的自然风景十分秀美,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桃花洞前有桃树,每年春天桃花盛开,绿叶红花,鲜艳夺目,游人登山眺望,沐浴山风顿会感到置身于世外桃源,心旷神怡;三嶝云峰山雄伟高耸,境界开阔,举目四望,吕梁群山起伏叠嶂,直达黄河岸边。
在拥有众多文化资源的同时,古城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得到加强。投资100余万元建设古城镇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购置完善杂志报纸、体育器材、版面影像等多种设备。全镇共新建24个农村休闲文化广场,购置配备各种体育器材300余套。所有这些都为古城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文化建设的构想和路径
“十二五”期间,我镇要紧紧围绕“帝尧文化之都”建设,按照全县“1347”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构想,实施文化建设“2222工程”,打响“大能人解士美”盘道“七十二古”两个文化品牌,开发桃花洞、云峰山两个景区,形成藏品博览、书画剪纸创作两个产业,举办戏曲比赛、《古城镇名人录》编纂两个活动。把古城建设成为和谐文化的沃土。
1、打响“大能人解士美”、盘道“七十二古”两个文化品牌。借助大能人解士美的影响力,打造古城独有的文化品牌。按照县委的整体部署,为电视连续剧《大能人解士美》的拍摄创造良好条件,使其早日搬上荧屏;邀请文化策划人士,以盘道村为载体,筹备建设盘道“七十二古”文化园,使其成为襄汾民间文学的代表地、观光旅游的景点。
2、开发桃花洞、云峰山两个景区。对两个景区的自然、人文资源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对其开发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将其有关鹿仙女母亲的传说与全县“帝尧文化之都”建设结合起来,给予明确的旅游开发定位,动员古城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开发,力争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开发招商项目资源中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外来资金进行开发。早日把这两个景区建设成集优美风光和帝尧传说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3、形成藏品博览、书画剪纸创作两个产业。动员全镇收藏爱好者发展博物馆业,建设私人博物馆,在时机成熟时,建设古城镇收藏品交易市场,不断壮大收藏队伍规模、丰富收藏品类,不断完善展览展示方式,培育并逐渐做大做强收藏博览文化产业;努力壮大书画剪纸创作队伍,开展书画剪纸讲座、培训、展览等各种交流活动,提高全镇书画剪纸艺术创作的水平,推进优秀书画爱好者、剪纸创作者申报省、市、美协、书协会员,举办书画作品、剪纸作品展销、拍卖活动,逐步培育形成书画剪纸产业。
4、举办戏曲比赛、《古城镇名人录》编纂两个活动。抓住农户这个细胞,鼓励群众自编、自写、自演、自唱,每年举办一届戏曲比赛,进一步巩固古城作为“戏曲摇篮”的群众基础,培养百名农村文艺戏曲明星,培育和扶持各类群众文艺社团,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汇集古城镇各村史志类书籍,组织人员编辑出版《古城镇名人录》,传承弘扬古城先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急公好义、实业报国的人文精神,扩大古城镇文化的影响力。
走出上述“四条路径”,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领导,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文化的软实力;必须拓展视野、攻坚克难,通过科学规划、对接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张峰 作者单位:襄汾县古城镇)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