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13-01-31 09:14:14 来源:临汾新闻网

    岁末年初,有一部书正在很多人手中流传,它就是刘合心的《我的文化梳理》。
    它的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是临汾历史文化的知识宝库;它的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是临汾历史文化催人奋进的教科书;它的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是刘合心先生的勤奋、睿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它的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是这位“源头作家”的美妙和隽永的笔触所抒发的历史文化情怀,以及以历史文化为现实服务的功效。总之,《我的文化梳理》是临汾历史文化的散文版,又是历史散文的现代版。
    《我的文化梳理》梳理了什么呢?此前刘合心先生将他的从政经历以及文化历程先后结集成八本书:《在县(市委)书记岗位上》、《在纪委书记岗位上》、《中国的源头》、《三农问题探析》、《历史的星空》、《这些临汾人》、《源头集》和《在人大主任岗位上》。《我的文化梳理》则是将上述八本书梳理融会为五大部分:书序集锦、走近帝尧、史海觅珍、岁月留痕和诗词剧本,以表达他“三立”境界中“立言”的努力。这五大部分,既有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独立的内涵。这五大部分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概括为一位长期在地、县级从政的官员的精彩的人生;这五大部分各自具有的内涵是:第一部分书序集锦,集前述八本书的序、跋、来信共12篇,可是说是《梳理》的“点睛”之笔,也可以说是全书的“导航”。第二部分走进帝尧,说的是帝尧在作者心中的崇高的地位,是他的历史散文的“重头戏”,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第三部分史海觅珍,体现了作者对临汾乃至晋南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的关注,说出了众人皆能说,但不一定说得清楚的内容和心境。第四部分岁月留痕,是对大众略嫌神秘的地、县级主官如何从政的公开剖白,是很多人都感兴趣的。第五部分诗词剧本,体现了作者不仅能文,而且能诗、能词、能创作剧本的多面才能。这五部分综合起来看,作者把一个“父母官”和“文化人”的基本面貌赤裸地、坦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刘合心先生的上述八本书和《我的文化梳理》先后面世以来,不断有师友雅士来发表评论,他们中有称赞他“为官者勤于动笔,敢于作文,勇于将自己展现在世人面前,任人评论”的;有的说他的文章“能感受到一个有文化、有节操的地方负责同志,对他脚下的这方土地的热爱”的;有说他“深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从历史源头中观察现实,有效提高自我工作效率”的;有的说“刘合心的散文每篇都是真情流露……一个情字贯穿了他的作品的始终”的……这些评论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刘合心作品的内涵,我认为都是对的,都是对作者的肯定和鼓励,但我总觉得有意犹未尽的意味在。
    我们还是来看刘合心先生如何来评论自己的作品的吧。“之所以写这些文章,一是爱好,……二是责任,……三是便利。”(《历史的星空》后记)他说“在写作过程中,我的思想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历史情结’到‘承担责任’的转变……自己作为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应当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自觉地拿起笔来,为搭建这一‘最应该办,却被忽略’的平台而添砖加瓦”《序言为镜,师生情深》。我认为这些话才真正揭发了作者创作的奥秘,这就是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什么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迪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完全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这是对自己和他人文化宗教艺术的尊重,对精神领域的重视。文化自信来源于历史深处。当我们津津乐道丁村文化、尧文化、晋国文化、大槐树移民文化时,内心都充满了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人们的一种文化自觉。当我们用自己的历史文化优势,传播着我们的理念和文化,我们便掌握了文化的主导权。我们从《中国的源头》、《三晋的源头》、《临汾的源头》等作品中,从《藏山辨》、《绵山辨》中看到了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也很欣赏《尧陵一叹》,但我更欣赏由《尧陵一叹》生发的尧陵重光,以及大型音乐舞蹈史剧《尧颂》。《我的文化梳理》一书,正切实地体现了作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担当的优秀品质。
    我和刘合心先生的相识,源于我对“尧都在太原”的那篇批评文章,校领导第一时间将我的文章交给了他。尔后,他邀我参加了尧文化高层论坛,以历史顾问的名义参加了市里主要领导对尧陵、仙洞沟的考察,现在又在他主持的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工作。以我多年对他的相识相知,对他的《梳理》写了上面的话。希望刘合心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达到的高度,能影响更多的临汾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周征松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