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06年6月15日,在我国确立了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的大喜日子里,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郑洪峨自筹资金创办的以剪纸为主导产业的民间剪纸艺术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该馆开馆八年来,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对外文化交流、活跃校园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剪纸培训娃娃抓起
剪纸博物馆开馆八年来,参观的人员既有中央、省、地客人,也有国内外艺术团体、大中院校艺术系毕业生,更多的是县内在校青少年,他们有的是星期天自发参观学习,有的是按班级组织观摩学习。鉴于剪纸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传承、对开拓校园文化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浮山中学将剪纸博物馆作为“学生课外活动中心”,县精神文明办公室将剪纸博物馆命名为“未成年人特色示范教育基地”,树立了剪纸培训从娃娃抓起的工作方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展讲和演练相结合是最好的方法,郑洪峨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剪纸展览,做到展出面向未来、面向社会、走进校园。展出的内容形式多样,坚持做到三点:一是艺术欣赏;二是解说特点;三是当场演练。通过这三个流程,提高青少年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兴趣爱好。郑洪峨讲解浮山剪纸的特点深入浅出非常生动:多点透视、单摆平放是浮山剪纸的突出特点,如高青果创作的《姜氏跃鲤》作品,就突出了泉水跃鲤的情节,画面远大近小,人物、鲤鱼互不遮叠;装饰性强烈是浮山剪纸的又一特点,如杨萍老艺人创作的《炉台》作品,完全用花朵叠成,汹汹的火焰仿佛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花朵,具有很强的想象力;浮山剪纸遵循一条镂空的原则,如清代传统作品《摇钱树》中,土地石头本来就是实体,作者却偏偏剪些窟窿,使之镂空,充分透光,这是一种极具装饰美的剪法;至于折叠剪纸更是浮山民俗活动中常见且厚重的艺术风格,它的优点具有对称美,能起到成双成对的艺术效果,尤其适宜喜庆场面的装饰;最后一个特点是大胆夸张、想象力丰富的手法,如已故艺人王宝珍创作的《老鼠偷油》作品,刻画老鼠一家偷油的丑态,取材新颖,形象生动,构图严谨,黑白分明。郑洪峨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浮山剪纸的审美特点,达到了示范引路的艺术效果。
编写教材走进课堂
在长期的剪纸社会实践中,郑洪峨认为要解决传承问题,不能单凭课外活动短期培训,更不能仅仅限于参观展览和解说,而要把着眼点放在长远上,放在平时,要和美术老师共同编写行之有效的简易实用的剪纸教材,要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这样就可以对那些爱好剪纸的青少年重点培养,把他们培养成为浮山剪纸的可靠接班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郑洪峨就一直致力于农村剪纸的调研整理工作,他走村串户,跑遍了100多个村庄,收集了上万余幅珍贵的剪纸作品,为27名艺人写传记,为54位艺人建立了艺术档案。在对浮山剪纸艺人艺术珍品的分析研究中,在他自己的剪纸艺术实践中,在和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交流经验中,他成功地总结了浮山剪纸艺术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总结了中国不同区域民间剪纸艺术的不同风格,总结了新时期中国各地剪纸艺术发展的新特点,总结了目前剪纸艺术传承的方式和方法。他编辑了三本有知名度的教材,《中国浮山剪纸》《浮山民俗与剪纸》收录了浮山历代艺人剪纸艺术的最高成果,许多作品都是首次亮相。他在推荐展示作品的同时更重视对作品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在欣赏中有所感悟。他在教材中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简析剪纸的技法和各种线条的处理,既有现实生活气息,也有生活情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他向学生介绍染色、套色剪纸的方法技巧,鼓励青少年剪纸入门要从窗花学起。他还主持编辑了《剪纸入门》初级剪纸教程,便于学生掌握剪纸的初步知识。
2007年文昌小学美术教师严娜娜在郑洪峨的指导下又编写了《欢乐童年剪纸》教程,适应小学学生教学应用。他还将自己创作的八幅《弟子规》剪纸用亚克力材料雕刻成大型剪纸 图案镶嵌在大门口两旁。人们一走进文昌小学就仿佛走进一个剪纸艺术的殿堂。24个教室,24个别样的布置,每一个教室都有一个欢乐的主题,既有老师的剪纸作品,也有小学生的剪纸作品,有童趣、有童乐、有童真。2012年11月12日,文昌小学举办了小学生剪纸展览,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家长高兴地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艺术闪光点。2013年4月12日,郑洪峨在西街幼儿园举办了剪纸肖像艺术展览,他还示范性地手把手给幼儿教师传授剪纸技艺,展览结束后孩子们争相和他合影留念。2013年1月8日,浮山中学邀请郑洪峨为美术班学生讲课,他讲述了剪纸的历史渊源、剪纸的内涵、剪纸的五大特点以及剪纸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剪出五彩生活,剪出美好未来。郑洪峨的剪纸艺术馆先后被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被省文化厅授予“山西省浮山剪纸博物馆”,郑洪峨也被评为“山西省十大文化新闻人物”。在他的引领下,浮山剪纸队伍日益壮大,享誉全省。
盖延敏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