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意切 风雨坎坷

2014-07-31 09:01: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近日,拜读了土门中学退休教师左甲庚先生的散文集《田园寻梦》,感触颇深。

左甲庚是尧都区土门镇柴里村人,生于战乱时期,长在和平年代,然而他人生的路途却是坎坷不平。他上小学时,因父亲的历史问题,小伙伴们常挖苦他,就连老师和同学们也与他很少往来,对他另眼看待。这无形中养成了他能忍让、受欺凌的懦弱性格。从那时起,他幼小的心灵就烫上了自卑的烙印,这烙印一直伴随他近30个春秋。

他生活上很困难。高小时因交不起学费、书费,临高小毕业时欠下了学校好多债。在紧张的复习阶段,他基本上处于停课状态。初中时期,他是一个很活跃的学生,兴趣广泛,参加过学校篮球队、乐队。他的作文常常在全班乃至全年级范读、在教室后边“贴堂”。在他刚上初一时父亲就与母亲分居。那时正遇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生产队“大食堂”吃饭,成人每日仅8两粮,母亲从牙缝里挤出一些给他积攒着。近60岁的母亲拖着虚弱的身体靠给人纺线、看孩子,给拨点工分来维持生活,根本无经济能力供他上学。公共食堂散伙后,他从学校回家,母亲做午饭时用玉米面拌了些糊糊,里面煮了野菜给他盛了一大碗,锅里连半碗也没有了,他见状未动筷子,母亲吵他,他哭着说,我吃了你吃什么?母子俩哭着谁也没吃这碗煮着野菜的糊糊饭。

左甲庚14岁上初中时,为了生计和上学,利用寒暑假在煤窑里当童工,干一天活只挣5毛钱的工资。他在西钢炼铁炉前捡过煤渣,到介休、富家滩卖过软枣、柿饼,推上独轮车卖过煤炭。上初中时,他因父亲的问题,在学校常以“可教育好的子女”的身份参加专门的会议。在社会上处处受歧视。他多次递交入团申请书,结果都是“再考验考验”。

经济上的困境,政治上的背景,使左甲庚的读书梦再不能做下去了。于是从1962年5月起,左甲庚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他想起一位伟人的名言:“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他的前途是可以选择的。”于是,他选择了参军,他写申请、表决心,找领导、托熟人,然而在最后一关政审时,工作人员在他名字前用红笔打了一个Ⅹ,判了他的“死刑”。

那时,在生产队劳动记工分,10分为一个工,好年景一个好劳动力一年也挣不到200元。甲庚是当然的欠款户,年终公布的账上,他家已欠下300多元的债。回村后他下定决心苦干3年,摘掉“欠款户”的帽子。于是他承包了给生产队饲养处担水、出圈的活计,他以每月25个工包了下来,同饲养员一起住在饲养处,每天需要从十多丈的深井里往上搅30多担水,一个月下来可以挣到50余个工。后来,他先后当了生产队记工员、会计,连记工带会计,每月30个工,再加上担水、出圈,每月能挣55个固定工。这样,他辛辛苦苦干了两年多,到1965年决算时,他家变成了长款户,年终分了90多元现金,这是他长到20多岁第一次拿到自己用血汗挣来的钱!后来,他在干农活的同时,摸索、掌握了木工活的技术,在村里的“地位”提高了。到1977年,为了实现他那埋藏在心底10多年的梦——跳“农门”,走上了讲台,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左甲庚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孝子”。他母亲70岁时双目失明,上厕所需要人搀扶着,他为了解决母亲入厕的问题,便从家门口到厕所门口拉了根离地面两米多高的铁丝,再把一根两尺多长6厘米粗的钢筋,一头弯成个圆环,套在铁丝上垂直下来,便可以顺利地来回拉动,钢筋下端弯上一个小圆环以便于手抓。这样一来,母亲上厕所时在门口先摸到“悬挂”,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抓着“悬挂”,滑动“悬挂”顺着铁丝的方向便可到厕所门口,便后再返回家门口。为了消除母亲到厕所或到门口“悬拐”一松手便滑走了的问题,他便在家和厕所门口适当的地方钉了个铁钉,再在“悬拐”下端的圆环上栓上一截短绳,这样在松手前先把短绳套在钉子上,便防止了“悬挂”滑走的问题。就这样,这根铁丝绳替他和妻子“行孝”了六七年,扶了母亲千万次,直到母亲去世。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孝道上,左甲庚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王民安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