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是第8个世界肾脏病日,今年的主题为:防治急性肾脏损伤。世界肾脏病日是由国际肾脏病学会,国际肾脏病联合会于2006年确定每年3月第二个星期四为“世界肾脏病日”,它旨在突显肾脏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唤醒人们对肾脏及肾脏疾病的认识。本报记者就肾脏病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市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市第四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王建民。
记者:确定世界肾脏病日有什么意义?
王建民:1.提高人们对慢性肾脏疾病及与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认识;2.让人们认识到早期检测和预防慢性肾脏病是目前全球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呼吁政府和卫生部门关注肾脏病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减少肾脏病危害,减少肾脏病的发生率。
记者:什么是急性肾脏损伤?有什么临床特征?
王建民:急性肾脏损伤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特征是指48小时内或假定肾功能损害在7天内,血肌酐(SCr)至少上升0.3mg/dl(26.5umol/L)或SCr上升至≥基础值1.5倍,表现为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全身各系统症状,可伴有少尿(尿量<0.5mL/kg/h,持续6h以上)或无尿(<100ml/24h)。
记者:急性肾脏损伤的危害是什么?
王建民:在医院内获得的急性肾脏损伤有较高的病死率,可高达50%。急性肾脏损伤后存活的患者大多数肾功能可以恢复,但有5%的患者不能恢复肾功能,需要依靠维持性肾脏替代治疗。如果为老年患者则可高达16%的患者肾功能不可逆恢复。另有5%的患者虽然肾功能恢复,但可逐渐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肌酐,虽然恢复正常水平,但可持续出现高血压,伴或不伴有蛋白尿。
记者:急性肾脏损伤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方面?
王建民:1、尿量减少或无尿:一般在发病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少尿(尿量<400毫升/日)或无尿,所谓无尿就是一天尿量不足100毫升。如果发生在完全的尿路梗阻而引起的急性肾脏损伤,可以表现无尿。
2、氮质血症:由于急性肾损害后,少尿或无尿,致摄入的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不能经肾脏排出而潴留于体内,可产生中毒症状,也就是常说的尿毒症。
3、液体平衡紊乱:由于尿量减少导致水和盐的排出减少,可导致全身皮肤浮肿、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力衰竭。血压增高和低钠血症。
4、电解质紊乱:1高钾血症,也是少尿期的主要死亡原因。2低钠血症。3高磷血症。4低钙血症,病人可出现抽搐。5高镁血症,可引起心律失常。6低镁血症。
5、消化系统:由于尿毒症毒素潴留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呃逆,25%的患者还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6、呼吸系统:由于水钠潴留,酸性代谢产物潴留,患者还可出现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胸憋,气短、气促,呼吸深大。
7、神经系统:嗜睡,严重时可以出现精神错乱、癫痫发作。
8、循环系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可表现胸部憋闷,气促气喘,心慌、心悸,心包炎和高血压等。
9、血液系统:出现贫血,乏力,血小板减少时还可出现出血倾向。
另外,还可出现严重感染,尤以上呼吸道、肺部感染等为常见,可合并严重的肺炎以及严重的全身感染。
记者:造成急性肾脏损伤的原因有哪些?
王建民:临床上一般将急性肾脏损伤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因素。
所谓肾前性因素,主要是指急性血容量不足引起。常见于烧伤、严重的腹泻、呕吐、大剂量利尿剂的使用、消化道出血、大量出汗、严重的心功能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其他还见于过敏性休克,肝衰竭,麻醉药和降压药的不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使用,肾动脉血栓栓塞等,以上的因素导致肾脏短时间内血液灌注减少,肾小球的超滤压急速下降,故而引起急性肾脏损伤。
所谓肾性因素引起的急性肾脏损伤,是指凡肾脏本身发生的实质性病变都可引起急性肾脏损伤,也是常见类型,而以缺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和中毒性肾小管坏死占90%以上。
所谓肾后性急性肾脏损伤,主要见于泌尿系结石、肿瘤,腹腔慢性炎症,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脊柱神经损伤等原因约占3.5%---8%。
记者:我们在生活中如何预防急性肾脏损伤?王建民:急性肾脏损伤是可以预防的。只要能做到诊断及时,治疗及时,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对于肾前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脏损伤的患者,通过积极补液,而对于失血的患者通过输血、血浆、血浆代用品补充血容量;对于合并休克的急性肾脏损伤的患者,补液与升压药物联合使用。而因少尿而使用利尿剂这种方法并不正确,它只适用于控制容量负荷过重而有少尿或无尿者。
对需要使用造影剂的患者尽量使用低渗或等渗碘对比剂。使用等渗氯化钠(0.9%)或碳酸氢钠夜补液扩容。
另外,对于有感染时,不使用氨基甙类药物,真菌或寄生虫感染时,使用唑类抗真菌和/或棘白菌素类药物,不使用普通的两性霉素B。
(记者 刘临喜)
责任编辑:邱睿
上一篇: 侯马医院开展医德医风查房活动
下一篇: 为广大农民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