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上购物和电子阅览的盛行,多数实体书店备受冲击、市场份额严重缩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今年全国“两会”中“涉及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政策支持”的声音再度引起了民众的“共鸣”。难道仅靠市场法则已经无法挽救现状?难道——
实体书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即便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实体书店仍然是大众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空间,是体现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象征。但如今,由于网上书店的低价冲击和疯狂竞争,实体书店早已丢失了“半壁江山”,有的维持现状、有的门庭冷落,有的负债经营,有的甚至关张歇业。从4月23日(第十六个世界读书日)至5月7日,记者采访了市区多家实体书店经营者,市文广新局有关人员、业内人士以及大量社区居民,深入了解实体书店的“生存危机”从何而来,其“破解之道”又是什么?
“不是不能干,而是不好干。”书商:悲观者多,乐观者少
45岁的焦惠东在市区鼓楼南大街经营“三益书屋”已经18年,对于书店日落西山的现状,他满是感慨。多年前,因书店利润过低,他辞退了员工,成为了书店的“光杆司令”,既当老板,又当伙计。
谈及时下图书的销售额,这位在书市摸爬滚打了近20年的“老江湖”深感前景凄凉,举步维艰。多年同行“席殊书店”、“法律书店”的相继关闭,更让他萌生了告别书业的想法。焦惠东说:“实体书店没落是大势所趋,电子阅读和网上购书只能说是对其影响的一个方面,最关键还是在于对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
网络融入了生活,它在为人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免费共享”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文化消费的“劣习”。畅销书、古典名著、工具书、纪实文学……只要花一点时间,便可以从网上享受到免费的文化大餐,更甚者有不少网站以提供“纯手打精校版畅销书”来获取网民关注度和网站点击率。对此种种现状,焦惠东略有悲观地说:“让知识产权成为全民共识显然不会一蹴而就,那么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打击力度就不应该手软,如若不然,实体书店很难逆转走向死胡同的趋势。”
“从整个市场来看,实体书店处于下滑趋势,尤其是在网络购书的冲击下,全国已经有好多知名书店都倒闭了。”博览书店经营者李张锁酷爱读书,而他的朋友大多是文学爱好者,虽然圈子窄,但是大家都有共同爱好和讨论话题。2001年,单位解散后,他满心欢喜地接管了别人的书店,不仅满足爱好,还能收入盈利。这种好的日子持续到2008年,之后,他开始感受到经营的压力。
“买书的多数是老顾客,偶尔有个年轻人来买书都稀奇。现在手机功能强大,越来越多青年人更习惯在手机上看书。”在惨淡经营的环境下,李张锁原本以经营文学刊物为主的书店,也开始向还能维持效益的教辅刊物“转型”。
在市区一些“资深实力派”实体书店,儒林书店、风入松书店、五一图书店对于未来发展大多持以“悲观论”,而成立了二十多年的希望书社仍保持“乐观态度”。该书社经营者徐天平说:“网络购书还是不方便,存在弊端,买少了打折费不够邮寄费,买多了看不了,属不合理消费。即便是收藏图书,精装版图书的网购价格和书店价格差额也不大。”徐天平还表示,随着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提高,必然会激发人们读书购书欲望,无论是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只有站得够久才能够站到最后。
“一个城市没几个书店怎么行。”市民:热情支持者多,冷眼旁观者少
继2012年之后,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今年“两会”再度提案,呼吁政府支持民营实体书店。各大媒体对此相继转载报道,引起民众广泛关注。
那么,我市市区民众对此持何种态度呢?在对大量市区民众的采访调查中记者发现,无论是喜欢在网上购书,还是习惯在实体书店购书的人群,否认实体书店会走向“没落”、支持实体书店走出“低谷”的呼声占据了绝大多数。“一个城市没几个像样的书店怎么行。”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市区居民郑哲经常在社区附近的书店购买杂志期刊,并拥有书店9折会员卡,她告诉记者:“社会上不缺少热爱读书并认真学习的人,他们只有在实体书店才能静心阅览和挑选图书,而且实体书店所销售的图书,基本上都是经过精挑细选,不会出现低俗和盗版书籍。”一方面受经营成本的影响,一方面受书籍数量限制,网上购书在售价和种类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在“价格更低、货源更全”面前,市民选择其实不难猜测。
在市区经营服装店商户赵坚对于实体书店的萎靡不振感同身受,他说:“服务人员成本上升、房租居高不下、网购冲击,不仅书店难以维持,就连服装店也难逃厄运。”“网络购书价格便宜,但也存在以次充好、折扣欺骗的现象。”30岁的黄铭福常常在网上书店给儿子购买课外读物,因为网络购书频繁,单位同事多次也拜托他代购一些考试类的图书。
“有些网站提供的样板图书和实际图书差别很大,不仅纸质差、字体虚,而且书页里还夹杂着各类应考广告。”黄铭福起初遇到此类事情时,还电话咨询售后,向客服反映问题,但花费的时间和消耗的精力实在是得不偿失,而最让黄铭福气愤的还是网站精心设置的“折扣陷阱”。
今年1月,当当网“买100送100”大促销活动,让黄铭福和他的好多同事按捺不住,疯狂订购了大量的图书,然后等待商家返卷。“使用一张商家返还的100元电子卷,须要购买300元的图书,如果把5张电子卷全部消费,我需要花费1000元购书,真伤不起!”黄铭福一边苦笑着说,一边向记者展示在当当网的订单支付历史。
除了网络书店以外,电子书对实体书店的冲击也不小,市民郭振江习惯在网上看书,即便如此,他仍肯定地说:“对于字典工具书和文学名著之类,甚至一些不错的网络小说,我还是选择在实体书店购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还是让人放心。”
“仍是社会主流,需困则思变。”有关人士:寄厚望者多,泼冷水者少
“实体书店和图书馆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城市能否建立一种文化氛围、市民能否养成文化追求、孩子能否得到文化传承、这一切相关于城市的书店经营,它更多的作用是一种象征、一种氛围、一种思想。”尧都区图书馆副馆长黄志刚早在多年前就对市区实体书店和图书馆发展前景产生了担忧,也为此撰写过多篇调查报告,并对市民普遍反映“图书太贵”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目前情况下,实体书店还是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这与市民文化需求有直接的依附关系。
“一本字典可以用几年,售价20元嫌贵的大有人在,一顿德克士快餐还吃不饱,消费50多元也没多少人喊贵。这说明人们不是没有购买能力,而是对文化需求淡漠,甚至是对求学求知消费的不以为然。但是,当浓厚的文化氛围出现时,必定会拉动社会民众的文化需求。”经过对我市古县、安泽、襄汾图书馆发展和居民文化生活的广泛调查,黄志刚对实体书店的发展寄以厚望。
抱有支持态度还有很多文学爱好者,尧都区居民牛玉明说:“实体书店担负着文化传播的重大责任,为人民提供着丰富的精神粮食。它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经济属性,更有社会属性,每一个书店都有文化传播的独特性,为文化发展、文化传播提供着群众‘公益图书馆’的作用。”“对于实体书店没落说,我个人觉得有些杞人忧天。”市文广新局新闻出版科科长谢惠生如是说。在该局有关实体书店经营管理的统计中,二十多年来,我市书店数量一直维持在240家至260家之间,有关闭的,有开张的,也有的书店在困境中逆势而上迎来新的气象。
谢惠生说:“实体书店有困境,但仍是主流,在新的形势下,传统文化产业思变势在必行,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有突破、有创新,墨守成规者只有死路一条,积极探索者才能谋求出路。”作为我市实体书店的“老大哥”新华书店同样也经受了这股寒流,市区新华书店图书音像超市总经理吴敬国谈起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2007年,新华书店负重走上了重塑企业形象,拓展经营领域之路,用了4年多的时间,从经营困境走了出来。2011年,书店实现了扭亏为盈,同比上年增长了17%,较2007年增幅比例达到了68.9%。
吴敬国认为,实体书店“没落”只是表面现象,如今有多少家长领着孩子在书店徘徊久坐,有多青年学生偷偷抄下图书目录网上购买,有多少老人依然习惯在小区附近的书店订购书刊,有多少市民抢购书店打折丛书,总之,书店的“卖点”重在文化、重在氛围。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体书店也必须学会改变经营方式和理念。
行走在新华书店各个楼层的书柜间,记者随处可以看到成堆的圆形板凳,方便顾客长时间阅读。记者 王伟/文 刘一平/图
相关链接
第三极书局
2006年7月15日,第三极书局在位于北四环繁华地段中关村的第三极大厦内正式营业。当时的第三极书局雄心勃勃,打出的标语是“全球最大最全品种书店现身京城”。第三极书局营业厅面积近2万平方米,店内有30万种图书和10万种音像制品。不过是短短4年时间,这个庞大的书局就经历了声势浩大的开业、价格战、搬迁到停业一系列事件,其管理层人员也是几经变迁。2010年1月20日,北京第三极书局有限公司停止营业。
“光合作用”书房
光合作用”书房,民营书店的代表,1995年由孙池独资开办管理,从一家门店发展到31家连锁店,从厦门开到北京再到上海。光合作用采取的策略是与新华书店进行差异化定位,填补新华书店留下的市场空间。但近年来,光合作用”的销售情况直线下滑,房租、水电等成本却又急剧上涨,光合作用”的销售连续4年下滑,最低下滑40%,销售和成本两头夹击,压力在不断增长。2011年10月,在北京的两家直营店关闭。
北京风入松书店
北京风入松书店是一家由北大教授王炜携一批文人学者创办的以学术书籍为主的大型文化书店,创办于1995年10月。书店以高品位的文化风格、浓郁的学术气氛、较大的超市规模吸引着各界人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时之间,风入松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民营学术书店的一道风景,成了令国内外学人瞩目的品牌。2011年7月,风入松书店歇业。业界人士认为,虽然房租是风入松书店停业搬迁的直接原因,但电子商务的冲击是的关键因素。据《人民网》
责任编辑:高卓然
上一篇: 坚持文化惠民 繁荣槐乡文化
下一篇: 蒲县信用联社举办首届职工登山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