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眉户剧《村官》表演现场。 |
7月3日晚上8点,燠热的平阳广场灯光璀璨,人声鼎沸。
大型眉户现代戏《父亲》作为临汾市第八届文化消夏月活动戏曲艺术展演周的第一场演出,甫一登台便以深沉厚重的父爱、感人至深的剧情引发了现场一波又一波高潮。舞台上,心急如焚的“父亲”步履踉跄、汗湿衣背;舞台下,摩肩接踵的观众摇着扇子、如痴如醉。夜晚的平阳广场暑气尚未消退,看到精彩处,观众连声称赞:“好戏!”本届文化消夏月活动戏曲艺术展演周上,由临汾眉户剧团三位国家一级演员领衔主演的眉户剧《父亲》《书记妈妈》《母与子》相继于7月3日、4日、5日上演,掀起了消夏月活动的首个高潮。
“从正月初六到放‘麦假’前的5月31号,整整三个半月的时间里,剧团一直在下乡演出,今年上半年已经演了150余场,创下了剧团历年演出新纪录。舞台下的日常排练、舞台上的精益求精、下乡演出场次的剧增,这些既使剧团拥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忠实的观众,也空前凝聚了全团人的心。”“父亲”的扮演者、第24届戏曲梅花奖获得者、巿眉户剧团团长潘国梁将剧团取得的新成绩归功于剧团里的每一个人,“为了演好每一场戏,无论演员还是工作人员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牺牲,这种自律和敬业精神才是临汾眉户剧和眉户剧团获得长远发展的源泉。”
走县城 进农村 我们是文艺轻骑兵
2011年7月,市眉户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如何以过硬的本领、精彩的演出赢得观众、赢得市场”成为剧团改制后的头等大事。2012年开始,为了鼓励剧团搞好演出和创作,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巿委、市政府决定每年补贴500万元在全市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这一政策的出台既成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保障,也无疑是一次提升文化产业生命力的有益探索。
“我们的舞台在广袤的山乡农村!”在市委、巿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眉户剧团找到了拓展演出市场和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契合点。2013年正月初五刚过,剧团就“开嗓”了。正月初六、初七、初八在市影剧院连唱三场,初九开始走乡串村搭起了“流动大舞台”,从《父亲》到《村官》《枣花》,从《书记妈妈》到《雷雨》《背着妈妈上大学》,一天两开箱,三五天一转场,婉转的眉户唱腔唱响在山乡农村的茶余饭后,一系列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剧目相继与农村老百姓“亲密接触”。
下乡演出过程中,演职员们大多分批散住在全村各个角落。为了杜绝演员不能按时到位以致影响整场演出的现象发生,剧团规定演出开始前40分钟要集合点名,人员各就各位后,乐队调试乐器、演员酝酿感情,各司其职做好登台准备;与村民同住期间,剧团规定要以“不扰民”为前提,入住时不喧哗、离开时要打扫。与此同时,一系列涵盖演出、考勤、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内容的规章制度陆续出台。苦练唱功之余,剧团打响了“向管理要质量”的持久战,一支讲纪律、有奖惩、抓管理、重唱功的文艺轻骑兵扎根基层,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农村老百姓身边。
尧都区苏村、青城村、魏村、汾西对竹乡北掌村、霍州白龙镇寺庄村、洪洞堤村乡师庄村、乡宁光华镇西坡村……剧团就像一支文艺轻骑兵,不仅走遍了附近的县城、乡村,而且远赴山东、河南、运城等地,开辟新市场,推广眉户剧。
睡床板 吹冷风 戏台子上见“唱功”
从地摊说唱到舞台演出,眉户剧以其曲调婉转缠绵自成一脉,深受观众追捧和喜爱。然而,市场瞬息万变,观众的鉴赏能力又日渐提高,靠什么留住观众、稳固市场?以好戏做后盾,以唱功取胜!市眉户剧团绷紧了戏台子下的“工夫”弦。
剧团二楼的排练厅里,底幕、大幕、二幕一垂到底,略显陈旧的舞台正中摆放着桌椅等物什,还保持着剧团下乡演出前的排练布景。一年四季无论寒暑,演员们每天从早到晚都要进行排练,他们常常会为了一个手势、一句台词、一个眼神,细心揣摩,反复练习,力求达到尽善尽美。
下乡演出期间,演职员们或住在条件简陋的招待所里,或住进老百姓家里,有时甚至睡在车库或学校教室里。车库里拉下闸门一团漆黑、拉开阐门又寒风倒灌;教室里垫两块砖铺上床板就是床,有的教室只有窗框没有玻璃,大家就糊上报纸挡风,早晨起床后,洗脸盆里常常结着薄薄一层冰;冬天的清晨,演员们起床盥洗时虽然各个儿冷得缩手缩脚,但梳头、打水的间隙里仍然哼着戏词、走着台步。“冬天后台必须生炉子、睡觉最低限度要有一张床板,这是我给打前站的人员下的死命令。我们以前打地铺惯了,可剧团这些年轻人跟自己孩子差不多年纪,实在不忍心让他们遭那个罪!”在潘国梁的再三叮嘱下,下乡演出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3月8日晚,剧团应邀赴运城临猗向阳庄演出,当天晚上的演出结束后,剧团的一位青年演员突然嗓子失声,无法登台演出,而在第二天晚上的剧目“书记妈妈”中,这个演员是主演之一。难题摆在了全团人眼前:第二天上演剧目的海报已经贴出去了,临时换戏不仅观众无法接受,也于剧团的声誉有损。再三考虑后,团里决定换演员,演员王倩当天晚上拿到剧本和光盘后,悉心揣摩,第二天登台后不仅台词、走步分毫不差,更以自己精心演绎后的“媛媛”一角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原来,“书记妈妈”日常排练及下乡演出时,二幕后经常能看到王倩的身影,“媛媛”的一招一式、唱腔道白早已被她学了八九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资深演员就在身边、眼前,只要肯用心,机会遍地都是。在眉户剧团,这样‘醉心艺术’的有心人不止一个。”眉户“新秀”们的勤学苦练让潘国梁既感动又欣慰。
“演出一台戏,行走一部车,睡觉一床板,吃饭一张桌。”下乡演出时吃住环境的清苦没有令剧团的演员们打退堂鼓,当地老百姓对他们的欢迎和对眉户剧的热爱更点燃了他们心中的“一团火”。
台风正 好戏来 戏里戏外真情在
在巿眉户剧团,有两个词常从不同的人嘴里听到,一个是“可爱”,一个是“感动”。
农历二月底的乡宁还很冷,刚刚做完妇科手术的剧务组长常志清来不及休养,便随剧团来到西坡村演出。手术后医生再三叮嘱她要多休息,而且千万不能着凉,但她心里惦着剧团的演出,转身便投入了工作。身兼剧务组长和演员两职的她在舞台、后台连轴儿转,一会儿工夫便已汗湿衣背。演出进行到一半时,常志清的全身包括脸已经肿得很厉害了,但她一直忍着疼痛坚持工作,直到演出快结束时才在大家的劝说下去了医院。为了能让她有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团里特意将她安置在县城的一家宾馆,考虑到剧团演出经费并不宽裕,常志清只在宾馆住了两天,病情稍有好转便搬回了剧团所在的村里。
3月26日,剧团在汾西对竹乡北掌村搭台演出。当天晚上的演出结束后,疲惫不堪的剧团一行人很快进入了梦乡。早晨6点,走出窑洞的国家二级演员、副团长贾福林傻了眼,外面在下雨。“糟了,这雨也不知道下了多久了,舞台上的布景、乐队的大小乐器一定淋坏了。”贾福林拔腿就朝舞台的方向跑,远远地就看到用塑料布罩得严严实实的舞台。一问才知道,舞台队队长吕兴全半夜听到雨声,便招呼了几个人去护舞台。“当时我心里既自责又感动,要不是他们,不只当天的戏没法演了,剧团的损失也不小。”剧团里类似的人和事数不胜数:青年演员杨丽、张剑戏份重,下乡演出期间动辄感冒不得不打点滴,好几次直接拔了针头就上戏台;国家一级演员赵梅为了不影响剧团整体的演出安排,一再推迟做肠息肉手术的时间;剧团的演职人员中有近10对夫妻,下乡演出一走就是几个月,孩子只能交给老人看管,实在想孩子了只能抽一天没戏的时候赶回来看一眼孩子再返回剧团。
“一台戏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乐队、舞台队、服装、道具、演员,该有的一个也不能少。眉户人心里,戏比天大!没有全团上下忘我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支撑,不仅剧团寸步难行,眉户剧也无法接力传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是我眼里最可爱的人!”在潘国梁看来,眉户剧团用长达60年的光阴铸就的坚持和信仰已经融进了眉户人的血脉里。
十里八乡的老百姓爱剧团,爱剧团戏中的深情演绎,爱眉户唱腔的婉转多变,爱戏里戏外的人情温暖。小小舞台上,剧团演绎并阐释着人间伦理与真情,舞台下的叫好声、欢笑声和再三的邀请无疑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和最高的评价!记者段碧蓉文/图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十年耕耘 市作协收获颇丰
下一篇: 为农民朋友撑起“健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