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朋友撑起“健康保护伞”

2013-07-11 09:39: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霍州市陶唐峪乡义旺村村民拿到农村合作医疗证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从2007年就开始参加合作医疗了,10元、20元、30元,这每年只交几十块钱,就能报销好多,咱自己掏不了多少钱。国家的政策就是好,入了新农合,咱农民有病也敢去医院了!”古县北平镇上宝丰村参合农民范金瑞拿到了5万元补偿金后,逢人就夸合作医疗就是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实施的一项惠农政策。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是从2004年开始试点,2008年实现全覆盖。运行1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监督下,新农合工作总体运行平稳有序、管理逐步规范、基金运转安全、补偿水平逐年提高、参合农民反映良好,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取得了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卫生事业得发展的成效,为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小病拖着不想看,大病没钱不能看”的农民如今和城里人一样,看病可以报销,小病无忧,大病不愁。“新农合”给农民带来了很大实惠,为千万农民送来了健康的福音,被参保农民亲切地称作“健康保护伞”。
    
    提高受益标准 农民的受益面不断扩大

    土坯墙、3孔土窑、破旧的门框、墙皮脱落了不少,为了省电,家中唯一的电器——电视机白天一般不会开……这就是古县南垣乡五十亩垣咸曙明的家。今年42岁的咸曙明一家人的收入仅靠十几亩旱地,粗算起来,年收入大概5000多元,除去各种开销,也只能富余3000多点。在农村,这样的日子会十分安静祥和。可“屋漏偏逢连阴雨”,先是咸曙明因为意外而摔断了腿,在床上几乎躺了两年,后来12岁的女儿被医院诊断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面对孩子的病情,咸曙明在艰难地支撑起精神的同时,却对面临的困境感到万般无奈,为了节省住院费用,他不得已把孩子带回家里输液治疗。当咸曙明得知当地合作医疗可以报销慢性病时,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着近期花费的8990元,来到了县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疾病无情人有情,当工作人员了解了咸曙明一家的情况后,立即为他的孩子建立了慢性病档案,并按照国家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 —慢性疾病不设起伏线,报销比例60%的规定,为孩子办理了5000元的慢性病补偿款。第二年,咸曙明又把给孩子花费的9240元报到了县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又报销了5000元钱,住院报销4867.21元,县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还自发地为孩子捐款1050元。
    随着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了解,参合的积极性逐年提高,截至2013年4月我市参合人数299.12万人,参合率达到了99.16%,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新农合保障资金不断增加,筹资水平逐年提高,由2004年的人均31元提高到了2013年的人均340元。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累计筹集新农合资金35.47亿元,参合农民报销资金达24.54亿元,保证农民不出村、不出县就能看病就医、及时报销。
    
    创新工作机制  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随着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从最初的30%提高到了75%,住院封顶线也由2万元提高到15万元。
    同时,扩大了农民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将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重性精神疾病等20种重大疾病全部纳入保障范围,补偿比例提高到70-80%,截至2012年底,全市统筹基金累计使用率达到了70%,总受益人数1885.5万人次。
    霍州市南环办南庄村村民乔晨辉,2008年检查得知患有白血病,病魔给这个温馨的四口之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乔晨辉的父亲介绍说,当他们老两口得知孩子得病后,打击是不言而喻的,2008年9月至10月在山大二院治疗所需的61750.8元的费用又让他们一筹莫展,幸运的是霍州市新农合也是同年被批准启动,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们拿着住院资料来到该市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经过工作人员审验后,当次住院费用按规定补偿了22058元,加上门诊与慢性病补偿,全年累计补偿医疗费用3万元,达到当年封顶线。乔晨辉的父亲激动地说:“是这3万元给了我们家庭生的希望,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好事,以前农民得病,条件好点的家庭会被拖垮,条件不好的家庭有可能放弃治疗的希望。现如今,国家给予我们资助,加之我们自己的努力,这个难关就挺过去了。”2010年乔晨辉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新农合又补偿其4万元。在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例行大额补偿回访和看望患者时,乔晨辉激动地说:“我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新农合让我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之火,真心地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农民的关心。”

    强化监督管理 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高效运作

    近年来,我市强化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每年有计划、分批次地对经办机构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强化经办人员的能力素质。
    同时,利用政府网站、广播电视、标语横幅、宣传画等形式,广泛宣传新农合惠民政策、参合意义、补偿办法、报销程序。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偏远地区、外出打工农民等特殊群体中进行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了农民参合积极性,强化了他们风险共担、互助共济和自我保健意识;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严格执行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淘汰制度,对各个定点医疗机构采取动态管理,落实医药费用三级审核制度、查房制度和回访制度,做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有效控制了定点医疗机构在目录外用药、大型检查、不合理检查和乱用药等行为。
    同时,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每半年检查一次,全年进行考核评估,经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确保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强化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实行了“专户储存、专户管理、独立计息、专款专用”的封闭式运行方式,形成了财政部门、银行、经办机构、医疗机构和管理机构“五方”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管理上的漏洞。在基金运行上,实行了网络化直报,对基金运行动态等情况进行全方位实时监管。制定了“核对资格、核对病例、核算补偿数额、网络平台拨付”的联查联审制度,既保障了基金的安全,又保护了参合农民的合法利益。同时,每年主动邀请审计部门对新农合基金运行情况进行审计,保证了基金运行安全。
    十年的实践证明,新农合制度符合国情、民情,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与医疗服务需求的基本矛盾,使更多农民享受到了国家惠农政策和改革成果,为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范韶华文/图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