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石耀辉在他的文化库房里查阅资料。 |
不论外出开会或学习,每到一个城市,总是先要去博物馆、新华书店、大学。他不舍得为自己添件新衣,却耗资带回一本本有关临汾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书籍。在他藏书间近万册藏书中,有关临汾的文献资料和历史书籍竟多达千余本。不仅如此,他还著书立说,自觉担负起了临汾文化大使的职责,向全国文化界、学术界同行介绍临汾—— —他就是临汾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山西党校报·临汾版》总编石耀辉教授。
办报10年
6月24日上午,《山西党校报·临汾版》创刊十周年座谈会在市委党校举办,省委党校、市委党校领导,市区报社同仁参加了座谈会,一起回顾“党校报”10年来的发展历程,探讨今后如何更好地办好报纸。
在座谈会一开始,当主持人介绍完来自全国各地贺词、贺诗、贺联后,石耀辉和他的编辑团队一起朗诵了青年藏族女诗人白玛曲真专为他们10周年而创作的《行走十年》。诗中写道:如果我是母亲,你就是我陪伴十年的孩子……石耀辉说,10年下来,报纸出到了100期,编辑过的文章字数累计也超过200万。如今,翻开这一本本厚厚的、凝聚着自己心血的《山西党校报·临汾版》合订本,浏览这一篇篇曾经亲手编校过的文章,一幕幕动人的、温馨的往事便会浮现在眼前。
2003年初夏,“非典”刚过,新来的校领导找石耀辉谈话,要创办一份党校自己的报纸。在办报之初,编辑部只有三个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写稿、组稿、编排、校对、印刷,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第一期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内部校报《党校之声》终于在党的生日“七一”诞生了。从此,党的生日也成了这份小报的生日。石耀辉在题为《迎头正是夏日风》的发刊词中写道:“我们将在党校这方庄严而神圣的净土上,披肝沥胆、辛勤耕耘,以崇高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向社会发出党校的铿锵之声。”不曾想,刚办一年的《党校之声》遭遇到了新闻出版业大整顿,面临着停办风险。后经校领导与省委党校领导反复协商,终于决定把刚满一岁的《党校之声》办成《山西党校报》的地方版。经过两期试刊,从2004年第11期开始,这份地方内部小报,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一跃变成了省级行业报纸。2010年1月,“临汾版”刚到7岁的时候,《山西党校报》又迈出一大步。这就是将所发表的论文都收录在中国知网“全国重要报纸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作为评聘职称和查询根据。这使《山西党校报》在全国同类报刊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屹立于全国重要报刊之林,再次迈出一大步。可以说,党校报10年迈出三大步,从校园走向全省,又从全省走向全国,已走上了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
办报10年,也是付出真情收获感动的10年。办报至今,石耀辉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不论外出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近几期的报纸,一有机会便拿出赠送新朋旧友。如遇上召开研讨会、联谊会,那就会带上数十份、上百份,每人赠送一份。因此,这份充满临汾文化气息的报纸也像长了翅膀一样,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学术会场,成了一份读者遍及全国各地的报纸。
正是他这种敬业精神和不断创新的理念,这份小小的报纸赢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临汾日报》总编辑王庚星写诗赞道:报小天地大,人少硕果丰,十年不寻常,丹心谱华章。山西师大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中心主任张忠民送来了贺联:一纸风行传承悠远文脉,十年砥砺谱写党报华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撰文评报说:“这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小报。这份报纸除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之外,还有贴近文化,特别是平阳文化。因为主编是文化人,他领导的团队,是一支文化的力量。”石耀辉说,办报10年,不仅编辑了优美的文字和版面,也编辑了自己最绚丽多彩的人生。
与书共舞
1964年仲夏,石耀辉出生在襄汾县永固乡南董村一个普通的农户家中。因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父母寄予很高的厚望。刚识字不久,他就开始翻看母亲节衣缩食所购买的藏书,因家庭的熏陶,石耀辉对书籍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石耀辉从山西大学省委党校大学班(前身为山西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分配到临汾市委党校担任教学工作,因工作需要,他便开始收藏有关临汾历史的文献资料。当时,收入微薄,购买书籍占工资不少比例,为避免妻子心疼购书的花费,他常常将买回的书放在办公室的文件柜里。
党校的学生多为县(市、区)机关干部,知道老师爱书如命,哪个县、市出版了新书,或是发现了有收藏价值的旧书,他们都会第一时间给他捎过来充实收藏。随着收入的增长,石耀辉收藏图书的进度也在加快,近年来,他每年的藏书都会增加300本以上。
如今,他的藏书涵盖了临汾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尧文化、晋文化、大槐树移民文化、戏剧文化等,还有方志、谱牒、书画、剪纸、戏剧作品等。书多了,存放就成了问题,因此不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就连床头、床柜里都放满了书籍。常常会有不少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到他那里去查找临汾历史文化资料。
石耀辉一边是不断地买回各种书籍,一边又不断地向全国各地图书馆大量赠送临汾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和他自己的著作。每到一处,他都会找到当地图书馆赠书。这些年累计赠书金额达一万元以上。他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山西师大图书馆等发给他的十多张图书捐赠证书。2012年年初,他还一次向学校图书馆捐赠了300多本累计6000元的图书。石耀辉曾对记者讲到清代戏曲家唐英写过的这样一副律己联:“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他正是这样一位生活低调的文化学者。
笔耕不辍
2006年冬天,因为写作《尧都文脉》一书,石耀辉在采访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们的过程中,被陈长禄会长和他的理事们的事迹所感动,写出了《还将余勇写千篇》长篇通讯,不久,石耀辉就被吸收进了研究会,并且还被推荐担任了副秘书长。在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几年下来,石耀辉在临汾文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先后出版了《临汾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和《尧都文脉》两本书,还担任了三本书的责任编辑,获得了研究会发给的“成绩突出”奖牌。2006年12月,石耀辉在“临汾版”发表的《“尧文化”研究三题》一文中,提出“把尧文化作为临汾文化的核心”,这一观点得到时任临汾市人大刘合心主任的好评。在随后召开的临汾市尧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刘合心主任又向大会推荐了这篇文章,并把文章的主要观点向大会进行了宣读。后来这篇文章被多家报刊转载,从此,石耀辉的研究领域又延伸到了尧文化领域,后来还相继担任了《尧文化》刊物的编委和副主编。
《与成功相约——现代人应树立的七个成功理念》,是石耀辉写得最辛苦、思考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篇作品。这篇数万余字的成果,是他走遍大半个中国、拜访了无数成功者,又经过十多年亲身实践和苦心思考研究得来的。三年来,他已作过十多次修改。作为成功学讲座,先后为党校、市直工委、市农业局、民盟市委、山西师大等数十家单位讲授,受到好评。文章在《山西党校报》刊登后,又被《尧都文化研究》等转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正是受他成功理念的启发,成功应聘,走上了工作岗位。
2003年初,石耀辉自费到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认真聆听著名作家的讲授,掌握文学创作技巧,多年的积累让他厚积薄发。一年后,他的第一本文集《耕余走笔》付梓出版。可他并没有因此满足,看着书柜里自己珍藏的书籍,尝试触摸临汾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查阅了大量史料之后,石耀辉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6部书籍、发表论文50余篇。他的那些研究和宣传临汾文化的论文,不仅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广泛交流,也分别在《光明日报》《世界知识》《学习时报》《山西日报》《理论探索》等报刊发表,还被《青年文摘》《报刊文摘》《文摘周报》以及众多媒体和网站转载,先后获得全国党校系统报刊作品一等奖、山西省党校系统科研成果二等奖、临汾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他还被推荐为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为传承临汾历史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记者刘晚文/图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为农民朋友撑起“健康保护伞”
下一篇: 谒尧待宗庙——三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