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尧待宗庙——三皇庙

2013-07-11 09:37: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值襄汾县襄陵镇黄崖村清明庙会期间,借机游览了位于黄崖村西的姑射山龙澍峪景区。这是一个古建筑群集、自然景观极佳的旅游胜地。峪中,原有三皇庙、真武庙、东岳庙、关帝庙、地藏王府、十王殿、华佗庙、千手佛殿、龙树菩萨禅庵,以及梳妆楼、戏台、桥楼等古建筑,共计130余间,这些建筑遍布于周围1公里方圆的崖顶、沟坡之间,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错落有致,壮美如画。
    其中,位于西北方向制高点的“北顶”,便是三皇庙的所在,它依仗地理位置的优势,雄冠群庙之首,倍显神骏妖娆。
    参观三皇庙,是由村民导引的。登山途中,几无路径,山高坡陡,崎岖难行,时而尚须攀石扶岩,至三皇庙门口,都已气喘吁吁了。
    三皇庙背依高崖,人称“黄崖”,传说因神仙黄崖子曾于此地修行而得名。崖顶,曾植有一棵“老王柏”,粗达十围,颇有数千年树龄。童童如华盖,罩于三皇庙顶,可惜,日寇侵华时被盗走,仅存小庙而已。
    三皇庙不大,也很低矮,推开木格门窗,可见香案后面三尊泥塑,分别塑着盘古氏、燧人氏、有巢氏的三皇雕像。黄帝、炎帝、颛顼、尧、舜、禹五帝的肖像则绘在墙壁上,主次分明。
    有趣的是院落里南北各有长廊,里边供奉着自禹至清末光绪公两千多个先皇的灵牌。院分两进,前低后高,靠近山门的一进院落,显然是后续扩建的。随着年代更替变换,原有设置皇帝灵牌的长廊已不够容纳,只好在重修庙宇时扩大建筑规模,这大概就是出现高低不等两进院落的缘由。
    总管三皇庙的设置,酷似农家祠堂,从三皇五帝至禹之下两千多个皇帝灵牌,排列有序,犹如祠堂的家谱,这分明就是一座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的宗庙。可是此庙何人、何时、为何而建?不得而知。重修时的碑文上也只有始建“年代久远,无从查考”的记载。那么,它能“久远”到何时呢?查阅古籍资料,有两处可资参考。
    一是对方志书有载,尧舜时期,曾在平阳一带建有“五府”,以祭祀先祖皇帝。因年代久远,已无实地可考,而“三皇庙”当为“五府”之一。虽年代久远,但因地处偏僻,又加香火不断,才得以保留下来。
    二是孟子著文说,周文王时,曾建有一个国家公园,古时称“囿”。这个“囿”“方七十里”,囿中设有宗庙,在庙中摆上先皇的牌位,按时祭祀,象征国家的江山社稷。建公园的目的,特为周文王带领臣民祭祀之日,一起遍游公园,共赏佳景。“与民同祭同乐”。
    看来,尧舜建“五府”,设“宗庙”,与周文王的意图是一致的。或许,周文王建公园、设宗庙之举还是效法尧舜呢!因为尧舜时期,“龙门未开、吕梁未发”,黄河洪水东流入汾,据《史记》记载,其时,平阳盆地“滔滔洪水齐天,浩浩环山襄陵”,东西两山之间一片汪洋,仅剩东西两山的丘梁地带尚可容人类生存。而大部分平川地带的先民,都在尧王的带领下入山避水。直至大禹凿开龙门,导水南流,平阳大地才成为一方清明世界。当尧王带领先民走出山坳,重建家园时,先民们已在山中蜗居达十数年之久,尧王为了调节先民们被压抑的心情,曾教先民们唱歌、跳舞,带领先民借祭祀之机,游山玩景,“同祭同乐”,也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平阳一带的姑射山脚,就是一个天然公园,山光水色,美丽如画。“姑射”山名的释意为“漂亮、美貌的少女”,可知沿山一带何等秀美了。山脚下尚有古树禽鸟,泉流湖泊,足可让游人愉悦心神、流连忘返。
    据知,薛村曾有千年古树四五棵,树冠之阴可遮挡半个村庄。王庄村亦有三棵大桉树,粗尽十围,上面群居着珍禽“青壮”鸟,终日呷呷叽叽鸣唳,势若鸣瀑。早出觅食,晚归哺幼,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山脚下的胡村,原名“湖村”,本是一个湖泊,里面栖有凫鸟,双双对对,游浮于水面,其情悠悠。后来湖边建起村庄,便起名“双凫村”。
    山脚下,泉水淙淙,计有“娥皇泉”、“女英泉”、“丹朱井”,这些地名无不打着尧舜时代的烙印。
    史载,舜替代尧执政的8年间,曾“祭天地于平阳南郊园丘”,祭祀的方式是筑起土坛,在坛顶上“烧柴祭祀天”,距黄崖村五里的“太柴村”便是其地。(《襄陵县志》有太柴村委“龙山遗址”的记载。)尧舜不但重视“祭天祭地”,也“祭山川河流”,怎么会不祭祀宗庙呢?尧舜对三皇庙的祭祀就是不争的事实。
    再说,黄崖村的庙会定于清明节,也与尧舜带领臣民祭祀三皇庙的宗庙有关。这一日,正是春暖花开、万亩复苏的季节,混把清明节定为祭祀三皇庙的日期,正是为的与臣民“同祭同乐”。
    年年如此,均需商贸业的配套服务,村民们借机经营一些卖香烛、表纸、食品、茶水之类的生意,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别于市场贸易的形式,亦即庙会,这一个就是中华民族的庙会之始。张平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