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洪洞县以及东西两山各县的习武之人手中都能看到一代武术宗师樊一魁所编著的《忠义拳图稿本》。版本有两种,而流传最多的是1936年(民国25年)山西洪洞荣仪堂书馆石印行印刷的,大多是以现代复印版本出现在人们眼前。记者在隰县的习武人家中和洪洞拳师胡三杰家中均看到了现代复印版本《忠义拳图稿本》共八册十八篇。为寻找洪洞荣仪堂书馆石印行,记者辗转数月,访问了许多印刷界先辈和许多通背拳大师。
清末民初,在洪洞县有两家专门印刷书籍的印刷厂,其中一家名字叫荣仪堂书馆石印行。8月26日,记者辗转找到了解这个石印行的人和曾经印制石印书刊的地方。
石印行老板差点死在日本鬼子手中
“原洪洞县人民医院就是当时的荣仪堂石印行旧址。”刘丑怪说。刘丑怪今年61岁,他的丈爷(即媳妇的爷爷)就是荣仪堂石印行的掌门人,名叫郭多原。
荣仪堂石印行的印刷技术坊间传说有许多,让人记忆犹深的是在日本侵略者占领洪洞时,大量印制了敌占区流通的日本关金票。此举扰乱了占领区的金融秩序,侵略者对此也是恨之入骨。看到市面上流行大量的假关金票,日军特高课将郭多原抓捕并严刑拷打。
随后,日军特高课将郭多原押到临汾,并在临汾城游街示众。
“丈爷那会差点儿就没命了。”刘丑怪说,日本人在临汾审理了丈爷的案子,并宣布不久将对其执行死刑。那一年正好是1945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丈爷郭多原也侥幸保住了性命。
印刷《忠义拳图稿本》是该行最大的一单生意
石印行专为民间出书,那时候规模小,有十多人。
清末民初,拳师们就有拳谱、图本等抄本流传。为了将毕生武学大量流传,第六代著名拳师樊一魁从民国八年至民国二十五年,用18年时间先后根据所学武术,从理论到套路动作名称进行了整理,并出版了《忠义拳图稿本》共八册十八篇,系统整理了洪洞通背108式,散打、器械等系统理论与套路。
1936年正是抗日烽火燎原之时,樊一魁编著的八册《忠义拳图稿本》是山东军阀韩复渠所属部队和山西晋军的主要国术教材。
“那时县里保安团,村里护村队习武的教材就是樊一魁编著的八册《忠义拳图稿本》。”刘丑怪说,父辈们说那时要求每个村都要有一套《忠义拳图稿本》,有钱的出一块大洋,没有钱的可用五斗麦子换一本。
80年代向国家捐赠《忠义拳图稿本》
今年62岁的康吉福和刘丑怪是同门师兄弟。在康吉福的家中,记者见到了由洪洞荣仪堂石印行出版的三本保存完好的《忠义拳图稿本》卷一、卷二、卷三,出版时间为1936年,线装22.5×15.5cm。
康吉福告诉记者,当年石印行出版的《忠义拳图稿本》共8册,每个村有一套,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在能集齐8册的已经不多。1984年,国家体委(现在中国武术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抢救和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时,洪洞通背拳大师程涌泉、许方庆才集齐了《忠义拳图稿本》8册并送到了国家体委武术司,据说该套书籍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洪洞姚庄胡三杰拳师家中,记者还看到了1922年(民国11年)印刷的《忠义拳图》,书上明确显示是由洪洞同兴亨石印行印刷,对洪洞同兴亨石印行许多人都没有记忆,了解该行的过去也是记者的期待。
据了解,石版印刷是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由在上海的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的一种平版印刷技术,分单色和彩色两种。它用药墨将原稿写在特制的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来印书。传统的雕版印刷费工耗时、成本高、周期长,而且版片易断裂、破损。相对来说,石版印刷则成本低、速度快、效果好。因此,它到中国后很快风行于世。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是石印最辉煌的时期。
石版印刷特别适合在宣纸上印刷,它的版面能够根据需要随意缩放,大部头的丛书、类书体积因而大为缩小。另外,一些稀见的字画碑帖、名人手迹通过石版影印,得以化身千万,给读书人阅读、鉴赏、收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记者 王隰斌 赵亿平)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洪洞县“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成绩喜人
下一篇: 疾控人员学理论 提高水平重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