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卢红主编的《在真实的自然与生活中研究——农村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一书,这是一本特别的校本教材,是关于《农村学校特有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和《农村学校资源应用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课题书籍,由汾西县第二小学百余名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宝贵的业余时间经过艰苦的深钻细研、撷取丰富的地方教学资源采写而成。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为本书写了序,称其是立足农村学校实际进行课程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也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的务实之举。
汾西县第二小学创建于1948年,是一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六轨制完全小学,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现有40个教学班,2258名学生,共有教职工111人,被临汾市教育局评审验收为“现代化建设示范学校”。
为了顺应新时代课改工作的需要,汾西县第二小学校长刘元英这样要求教师们:“没有科研的学校不是健全、合格的学校,科研工作的好坏,决定一所学校发展的兴衰。”从此掀起了该校“问题导学”模式下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探索工作并开花结果。
什么是“问题导学”模式下生本课堂的内涵呢?刘元英校长对此作了一下解释: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生本课堂的内涵是:以“前置作业”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三个基本特征,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重点,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关键。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生本课堂改革,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得到了彻底改变,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而深刻钻研探究,获得深层次的知识理解,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问题导学”模式下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获得更大的成功,该校领导制订了“严、细、实、新”的管理模式,确定了以岗定责、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了“五个抓手”——抓课标学习、抓校本研修、抓名师培养、抓机制建设、抓课题研究。最典型的成果就是在众多教师的艰苦劳动下完成了《在真实的自然与生活中研究教学——农村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究》一书的调查研究及收集整理、采写、定稿工作。关于这本书,学校副校长范佩俊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本书采集了农村学校特有的综合性教学资源1项,即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和代表性项目;采集和分析研究学科特有教学资源65项,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和社会、音乐、体育、美术8个学科。课题组成员及老师对所采集的学科特有教学资源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性质和特征,确定了学科教学利用的结合点,同时还对部分本土教学资源进行了尝试性教学应用。老师们采取边采集、边分析、边研究、边实践的办法,把部分开发出的本土教学资源大胆投入课堂教学实践,取得了“各项特有教学资源可得可见可考,教学利用价值可观”的效果。
汾西二小“问题导学”模式下生本课堂的教学改革取得的辉煌成绩,引起了省、市、县三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2012年6月15日,“山西省汾西县第二小学生本课堂研讨会”在该校隆重召开。省教科院马玉玺院长、卢红副院长、郭乐静主任及“山西省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联合体”的部分学校校长,临汾市教育局相关领导;汾西县政府及教科局负责人等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家充分肯定和赞扬了该校的教学改革成就,并希望在全省各地能够得到广泛推广、开花结果。
2012年11月22日,由山西省教育厅主办、省教科院承办的“山西省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汾西现场会”在该校成功召开,标志着该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走在全省最前列,成为全省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领头雁。
该校的教学改革获得了省、市、县乃至全国教育部门的几十个奖项,名扬三晋。但是他们并没有为眼前所取得的成就止步不前,而是在教改路上踏上了全新的征程。
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建设”等方面攻坚克难,进行科学的探索——《农村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的初步成果《校园心理情景剧集锦》《环境培育学生手册》《家校互动育人案例》《家校共创育人环境手册》将结集成册,将该校的事业推向纵深发展。用刘元英校长的话来说,我们收获了应对、收获了思考、收获了品尝、收获了发展。当然,这仅仅是我们的开始,我们将会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诚愿汾西二小美丽的课改梦更加美好灿烂! 赵正雄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快乐歌唱]培训中心多项大赛获佳绩
下一篇: 倾心注入正能量 矫正帮教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