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社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把“问题”青少年的矫正帮教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立足创建工作新机制、拓展工作新思路、打造工作新局面的“三新”方略,在主任王枭雄的带领下,凝聚正能量,着力下工夫,立足见实效,为“问题”青少年营造了一个爱心之家和温馨之港,保证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有效开展。
注重矫正教育 规范管理制度
扎扎实实抓好教育,就是抓住了龙头,就是切入了关键。襄汾县社区管理委员会对教育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在教育方法上,他们采取普遍教育与因人施教齐头并进的方式,集中教育一月一次,发放有关教育资料,布置学习作业,检查学习笔记等。集中学习内容包括形势政策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中华传统教育等。对个别特殊情况,诸如因事因病请假、无故旷课、情绪特别低落等人,他们逐个入户走访、登门补课,同时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育课题,耐心地进行帮教。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让受教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入了正能量,激发了上进的动力。如年轻女性荣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内心非常羞愧,情绪十分低落。刚来社区矫正办时,她闷闷不乐,头不敢抬,话不多说。社管委副主任李迎芳、社区矫正办人员尉培红多次到其家里,讲述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苦口婆心地做其思想疏导工作,还一再嘱咐其丈夫及家人从生活上关心她、从精神上安慰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教,荣某放下思想包袱,情绪正常了,生活乐观了,主动来到矫正办汇报思想,表示要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以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致富之路。
针对矫正对象居住分散、无固定工作、文化素质不高、思想动态复杂等特点,社管委将严管人员的报到时间相对固定在每周二,普管人员的报到时间相对固定在每月10号和20号,宽管人员每月10号报到,20号电话报到,严格请销假制度,使矫正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了使矫正教育有的放矢,他们经常深入基层,开展全面调查,及时掌握矫正对象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犯罪原因、思想动态等,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档案制度,达到一人一档,并将调查情况如实入档。2013年5月至今,社管委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1名,已解除矫正4名,目前在册矫正的对象还有17名,对他们都建立了档案。
推进个性施教 立足转化效应
任何事物都有其普遍性与特殊性,矫正对象亦不例外。因此,社管委在抓好普遍教育的同时,下大气力抓好个性施教。他们根据调查的第一手材料,依据档案记载的信息,制定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然后因人施教、依法施教、以理施教、以情施教,真正把个性化教育落到实处。
戴某生于1994年5月,2011年3月因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3年,犯罪时不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到社区矫正办报到时,工作人员看见他满脸稚气,不像是个坏孩子,及时到其居住地作了详尽的调查,了解到他父母多年前已离婚,母亲为生计常年累月忙于打工,无暇管教他,致使其放任自流;他动不动逃学旷课,在社会上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坏孩子,隔三差五聚在一起,不是喝酒划拳,就是迷恋网吧,最终导致跌入犯罪的深渊。针对此情,他们与其母亲联系沟通,制定了帮教措施,即严加看管,避免与社会上的坏人继续接触;耐心说服教育,使他悔过自新。经过两个多月的帮教,戴某认识有所提高,思想有所长进。为了使他不再走弯路,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矫正办工作人员与其母商量让他学些技能。事情凑巧,正好其姐姐开了一个电脑专卖店,姐姐满口答应让弟弟来店工作。戴某逐渐对这一行业产生了兴趣,并学会了简单的电脑维修本领,心态变得健康阳光了。全家人看到他进步很快,高兴得乐不可支,见人就说:“孩子的转化进步,与社区矫正办工作人员真诚奉献是密切相关的。”今年3月13日,戴某顺利解除矫正。
倾心帮困解难 巩固矫正成果
根据矫正对象犯罪特点,社管委矫正办从实际出发,以爱心温暖其心、以道德引领其行,解决其后顾之忧,真正让矫正对象融入社会,步入人生正确轨道,成为心理健康、自食其力的有用之人。如孙某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刑五年。其父长期瘫痪在床,其母罹患严重的心脏病,肇事前家里全靠他的收入维持全家生活。如今家里塌了天,没了靠,只能求亲戚资助度日。了解到这些情况,社管委矫正办多次到他家走访,把要办的一切手续全部包揽,最终为他家申请办理了低保户,解了燃眉之急。同时,又根据他的特长为他找了一份工作,每月都有固定收入。在他们的热心关怀下,孙某从思想和行动上产生了飞跃,各方面表现突出,受到了单位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孙某含着激动的泪水说:“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真是我的再生父母。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虚心接受矫正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踏踏实实工作,正正派派做人,诚诚恳恳报效社会。”
矫正教育帮扶工作是社区管委会的一项新的任务,更是他们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一种特殊形式、一份沉甸甸的神圣职责。新任务赋予新的责任,新责任走出了新的路子,新路子创出了新的局面。襄汾县社管会一班人开拓进取,倾注爱心,以实际行动教育、感化、帮扶“问题”青少年,激发了他们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真正起到了暖其心、鼓其气、励其志、育其人、正其身的作用。 通讯员 李金城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在课改道路上坚定前行
下一篇: 昂立教育与上东世纪联手打造教育旗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