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成华 李静 实习生 张艳 周云瑞)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准大学生们早已蓄势待发,纷纷做着“远赴他乡”的准备。眼见购物清单越拉越长,装备越来越多,数目越来越大,家长们直冒冷汗,不由感慨:交得起学费,养不起孩子”。
开学经济不“经济”
眼下,开学经济”一如既往地火了起来,商场、手机卖场、电脑城内随处可见家长和学生热火朝天的“血拼”场面。
8月23日上午,记者一连逛了多家位于平阳广场的手机卖场,导购都把推销重心放在了准大学生上。现在的大学生都讲究牌子,大多想买苹果或三星的高端机型,如S5、5S、S4、Note3等均在4000元-5000元。”某卖场导购透露由于这几款手机价格不菲,许多家长都不鼓励孩子使用,但禁不住孩子的“撒娇耍赖”,只能极不情愿地妥协。
随后,记者来到鼓楼南一家电脑城,各品牌展示区已围满了咨询的家长和学生。虽然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的组合价十分惊人,也无法阻挡学生们跟风的脚步,三件套几乎成了入学的标配。
家长腰包“伤不起”
准备开赴成都的李丽娜开心地收拾行囊,一旁的父母却露出了一丝不经意的苦涩。“给她买了一台macbook花了7000多元,再加上3000多元的IPAD和5000多元的5S土豪金,仅这一项的支出就高达16000元。前两天,她又吵着要买衣服和鞋,跟她逛了一圈商场,至少又花了5000元。”李妈妈无奈地叹了口气,“一年的学费要15000元,每个月的生活费至少不能低于1000元,这还不算其他支出,我和她爸爸的积蓄估计只能撑到她读完大学了。”目前,像李丽娜一样,花费上万元购买电子产品的准大学生已经不胜枚举,他们忽视了父母背后的艰辛付出,认为考上了大学,父母买什么都是应该的。刚考上太原理工大学的小梁就不以为然地说:我预计花2万元买开学装备,买齐了还剩下4000多元,我准备拿着这些钱去旅游。”其实,小梁的父母并不赞同他的做法:我们不希望孩子过于追求名牌,也不希望他存在攀比的心理。可是,如果别的孩子都有这些,而自己孩子没有,怕他会觉得自卑。但愿他读大学后,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爱的“供养”应有度
购物崇尚“高大上”,一掷千金不眨眼,准大学生的“过度消费”令人惊叹。而家长在这其中却扮演了“帮凶”的角色,许多父母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吃好穿好用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消费习惯,才导致这股“奢靡风”越吹越旺。
“名牌、高品位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消费追求,这对他们的学习成长无益。家长若放任自流,会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一种奢侈、挥霍的心理,使他们的金钱观、价值观产生倾斜,物质欲望只图享受,害怕吃苦,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还可能沾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气。”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范楷指出,这种盲目的溺爱,正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大伤害。
考上大学不是放纵的理由,家长不应过度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家长应该帮孩子分析消费项目的合理与否,挑选时更侧重于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商品。同时,对孩子的消费要适当控制,不能要多少给多少,让孩子懂得赚钱的不易。”范楷建议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潜移默化地向孩子灌输节约意识,使孩子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价值观念,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临汾通史》编撰工作稳步推进
下一篇: 新生阳光分班 家长全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