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苦读、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是大宁县教育多年来的真实写照。如何解决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圆贫困孩子的大学梦?近年来,大宁县委、县政府实施了教育扶贫工程,犹如一场场及时雨,洒进了山区学生的心田。
2011年,大宁县教育扶贫工作正式启动,县委、县政府按照“实事求是、标准合理、本人申请、特困优先、规范运作、公平公正、阳光操作、社会监督”的原则,采取了四项措施开展此项工作。一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在电视台连续播放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得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教育扶贫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严禁认定工作中的徇私舞弊行为,严格审核、认定程序,把最需要帮扶的贫困学生认定出来,对资助金的发放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助金发放到每个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手里。三是对受资助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对受资助学生在校期间违规、违纪、因病休学、因故退学、或月生活费用高于本校学生日常平均消费水平,存在高消费等行为的做出调整。四是经过认真调查,严格监督,按照国家规定的发放程序,专款专用,县扶贫局和学校组织学生以校为单位集中受资助的学生统一发放,确保资金发放万无一失。
太古乡后腰村的贾二英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全家5口人原来租住在西寺坡的一孔窑洞里,父亲在县城收废品,母亲是家庭妇女,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父母从小就教育她,贫穷不可怕,只要有一颗勤奋上进的心,好好念书,一定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2010年8月,贾二英如愿拿到了西安邮政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全家人在满心喜悦的同时,愁云马上涌上心头,因为要付近万元的学费。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为了给母亲看病已经负债累累,眼看到了开学时间,父亲费尽心思、东挪西借,但还是没有凑够学费。正在这时,县领导得知后,让扶贫局负责人通过调查了解核实她的家庭实际情况,给予资助5000元学费,使她顺利入学。如今,正在上大四的贾二英准备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被太古人称为“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居住在县城桥沟的崔建,家有5口人,父亲靠做木工赚钱养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2009年,崔建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县扶贫局及时给与资助5000元,缓解了其家庭经济困难,他的父母激动地说:“要不是扶贫局的帮助,我家孩子就上不起学了,现在的政策真好。”来自大宁县扶贫局的一份资料上显示:几年来,大宁县资助贫困大学生48名,每人5000元,资金合计24万元,资助贫困高中生164名,每人800元,连续三年,资金合计39.6万元。
这些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们在入学后通过发短信、写感谢信、送锦旗等方式,表达对党和政府开展教育扶贫的感激之情,贾二英在信中写到:“生活给了我很多困难,但我不抱怨,反而时时感念,生活给了我这么多的机会,我会倍加珍惜。国家实施的教育扶贫如滴滴雨露,滋润着贫困学生的心灵,滴水之恩应以涌泉相报,我们要加倍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教育扶贫工作为大宁的贫困学子构筑希望,帮助他们实现了梦想,在今后他们将一如既往地落实这项惠民政策,进一步扩大教育扶贫的覆盖面,力争帮助更多的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通讯员 侯耀强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临汾柔道小将 惊艳全国赛场
下一篇: 坚实的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