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陶鼍鼓》启程角逐“群星奖”

2013-10-15 20:52: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卢凯)10月14日,临汾全市普降大雨,而襄汾县尉村山西大美古韵文化发展公司排练大厅内却是鼓声阵阵,赴山东泰安参加全国“群星奖”决赛前的最后一次彩排正在紧张进行中。从天而降的甘霖似乎是为队员们践行,令人们欢欣鼓舞。

三晋大地,汾河潺潺,养育着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帝尧之都,汾水河畔,流传着尧都儿女数千年用鼓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民风。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淳朴、善良的丁陶儿女以擂鼓感动天帝,靠虔诚祈求降雨,普救众生成为一种特定的民间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丁陶鼍鼓》就是展示流传数千年,以鼍鼓打击乐为主,集中反映民间百姓祈求上苍普降甘霖、缓解干旱的动人场面。你听,鼓乐与雷雨交相呼应,时紧时缓,让人仿佛看见,闪电伴着狂风若隐若现;雨滴掀起满地的尘埃,这是上天的恩赐,这是人们虔诚的诉求。现场,人们个个兴高采烈、开心满怀,人们与天地同庆,与鼓舞相伴,忘我地尽情展现……电闪雷鸣,雨愈下愈大。百姓欣喜,鼓舞欢庆,鼓声、雷声、降雨生和谐悦耳,欢声、笑声、乐奏声美妙动听。祈雨过后,山清水秀,绿草如茵,天地间格外清新,汾河两岸河山如画,百姓安居乐业。这穿越数千年、积淀着独特而深厚的尧文化底蕴——冠以“灵鼍之鼓”美称的《丁陶鼍鼓》,至今在广袤的丁陶大地上回响。

记者了解到,鼍鼓发掘于华夏文明起源的襄汾县陶寺遗址,距今有4300多年历史,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鼓”,更认为它是几千年来鼓乐发展的基石。《丁陶鼍鼓》依据10万年前丁村人以及1980年襄汾县出土与唐尧文明时代晚期的“土鼓”、鼍鼓”等实物乐器为基础,由汾河之畔晋南民间流传数千年的鼓乐曲谱挖掘整理而成,填补了我国最古老鼓乐打击艺术的空白,它以鼍鼓的形状成双组合,在鼓乐的击打技巧上,手与槌交替打击,灵活多变,左右交错,再现了丁陶儿女借鼍鼓之灵同自然抗争,不屈不挠,生生不息,与天地同欢,与天地共存的精神风貌。14日,队员们进行了最后一天的集中彩排,随后,他们乘车赶往山东泰安,参加全国“群星奖”音乐类决赛。

甘肃省歌舞剧院指挥李辉文前后两次来到乐团就节目编排进行了改编,对一些细节进行了调整和改动,使得《丁陶鼍鼓》变得更加紧凑和震撼人心,而他对16名队员夜以继日、刻苦排练的劲头更是不住点头称赞。“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赶回来参加舅舅的葬礼……”鼓乐团团长卫朝华介绍,自从《丁陶鼍鼓》通过全国“群星奖”初赛开始,队员们便开始了全封闭式的集训,每天要训练10多个小时,从早上6时30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8时许,期间还有几次外出参加表演。由于替补队员数量有限,所有主力队员没一个向鼓乐团请假,他也因此没有参加舅舅的葬礼,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他告诉记者,队员尉园园在之前确定婚期的情况下,依然随队前往北京参加演出,一直到结婚前两天才随演出队伍一起赶回襄汾,结婚4天就来到鼓乐团,投入到紧张地排练中。

观看了队员们的演出,临汾市群艺馆馆长亢平告诉记者,《丁陶鼍鼓》从全国“群星奖”的选拔、初赛、复赛一路走来,让他感到很是欣慰。队员们认真刻苦的排练换来了演出效果的一次次提升,通过相关专家的不断把关和修改,已经成为一个精品节目。众所周知,山西鼓乐在全国独占鳌头,临汾威风锣鼓更是锣鼓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丁陶鼍鼓》不仅具有山西鼓乐的传统特色,更有临汾威风锣鼓的精髓,这一全新的艺术佳作前往泰安参加全国“群星奖”决赛,不单单是代表襄汾和临汾,更代表着山西。

“群星奖”是由文化部设立的全国性群众文化的最高奖项。我市已先后有雄狮登天塔、翼城花鼓、翼城浑身板、曲沃碗碗腔《人约黄昏后》、蒲州梆子腔等节目获此殊荣,通过角逐“群星奖”这一赛事,许多优秀节目不仅走出了山西为全国观众津津乐道,更成为山西群众文艺节目的翘楚。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