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权威”是如何炼成的

2014-10-23 09:17: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看了很多的文献以后,大多都有这样的论述,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必须去改变学生等等。这样的想法及看法在笔者看来本身就是错误的。雅思贝尔斯的那句话一直在脑海里迟迟不肯隐去,“教育是天空中的一朵云碰撞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康德也在《论教育学》中曾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需要注意的是,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因此,本身在规训和教导上的欠缺,使得一些人成为其学童的糟糕的教育者”,而且他曾经说,”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杜威也有类似的说法,人的童年相比于其他生物更长,这是幸运的,因为人需要这段时间来接受教育、适应社会。

那么当儿童违反了禁令以后,为人师究竟应该如何?

康德认为作为长者,在儿童违法禁令后,惩罚是必要的,即使是不小心违反禁令,惩罚也并非没有必要。他认为惩罚分为两种:一种是道德性惩罚,一种是自然性惩罚。道德性惩罚主要是指人们打击儿童的喜好或者不尊敬他们来惩罚他。康德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儿童撒谎的时候,蔑视般的一撇就足够了。而自然性的惩罚主要是指拒绝儿童所渴求的东西,或者直接施以体罚,而且带有愤怒性的惩罚会产生错误的效果,因为儿童只把它看作是情绪的结果,而只把自己看成是情绪的对象。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艺术,要想真正学会运用这门艺术教师应该不断地发现儿童、发现自己。每个教师都有一个秉性,惩罚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挨竹板、罚站等其实只是另一种恐吓。

适合于教师自己的“权威”才是一种真正的权威,换句话来说,教师只有通过发现自己,不断反思“WhoamI”才能真正树立起权威,而且是一生的权威,历经时间的雕琢,只能越来越有味道。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的“生命教育”一直在倡导着,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内部的鲜活的内核只有联系起来,才能发生“教学”。现在在很多的场合,我们都一直在说,要认识学生,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群体,认识教师,让教师真正认识自己,也是教育发生的另外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对教师自身而言,“权威”的培养,就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如果连自己内心都充耳不闻,就不会跟学生有生命的交流,自己和自己的“权威”都不能发生交流,那种恐吓体罚又怎么能够走进学生心里呢?

当一个教师自身完整时,他的威信便真正树立起来了,“威信”便会成为自己的盾牌和学生交流的纽带,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蒲县太林学校教师 任玉山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