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家【大学造】多一些鼓励

2014-11-06 08:56: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增一个硕士专业方向——“文学创作”,并聘请格非、严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出任学生导师。此前,北大、复旦等名校也曾开设写作专业,但高调喊出“培养作家”的,北师大还是独一家。文学创作”专业培养模式有何特殊?作家,真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来制造吗?北师大的尝试,让这一争议多年的话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11月3日《人民日报》)

有一句流行甚广的名言,大学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于是,中文系的写作训练从来没有被看重。如今,北师大开设“文学创作”专业,作家能否“大学造”?这恐怕需要时间去检验。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大学不敢说一定能培养出作家,但开设“文学创作”专业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

其实,作家究竟能否通过大学培养?”这一争论早在复旦大学提出创办文学写作硕士点之初就已此起彼伏,这次北师大开设“文学创作”专业,使得舆论大战再次点燃,好不热闹。我认为,现在的作家,教育背景和学术背景还是重要的,如果研究生班能够提供作家更广阔的学术背景和视野,还是显得十分必要的。作家王安忆所说:大学不一定能培养出作家,但一个作家如果能得到高等教育,一定是好事。”

确实,作家不是培训机构能培养出来的,但作家的成长需要经过艰苦而严格的训练,尤其是类型文学,有大量的成规惯例,必须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上升级翻新。这次北师大开设“校内导师+作家导师”、学术课程+写作训练”培养模式,颇具创新性,对培养作家起到很好的帮助。美国的大学为什么能培养出作家,我们的大学与之相比,究竟差距在哪里呢?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眼下,创意贫瘠一直是国内文学创作中难以克服的瓶颈,这和创意教育缺失有着莫大的关系。不容忽视的是,如今不少大学中文系,似乎不屑于去培养作家。一是教育理念和模式过于陈旧,基本以全面搞学术为宗旨;二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没有学术头衔的人,即使已是成名作家,往往也很难站在大学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三是“写作是不可教的”的心理定势,长期以来难以突破。正因此,这些年来作家“大学造”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我们看到,一直到本世纪初,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几所国内高等院校的中文系才陆续试水文学创作教育,但迄今也不过10年。而上世纪40年代至今,创意写作在欧美已经兴起多年,还形成了教学体系。由是观之,如何在我国更好地发挥作家“大学造”功能,已显得刻不容缓。

《写作创意教程》的作者杰里·克利弗认为,写作是可以学习的。他教出了不少伟大的作家,包括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等。

杰里·克利弗正由于打破了写作的神秘性,促成了“有天赋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作家;没有天赋也可以写得很好。也许你的作品不伟大,但是写得足够好。”说到底,大学”需要“文学”,文学”可以“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兼顾“专业知识”与“个人趣味”,这方面,大学和社会其实各有专擅,有了大学这个“熔炉”作为基础平台进行修炼,再到社会浸染和洗礼,才能“创作”。黄春景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