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的文艺座谈

2014-12-08 08:31: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用眉户唱邻村的事,教育大家伙儿要孝老,这出《婆媳情》编得不赖……”

“《一垄地》写得真好,你看结尾这几句:儿子啊,你现在正是活人的时候,遇事要多想别人,做事要依照法律,处事要以德服人,共事要以诚待人,办事要以情感人。真带劲儿!”

11月22日一大早,襄汾县大邓乡大邓村文艺表演队的文艺骨干就聚在活动室,对表演队编导王敬云五易其稿编写的两个新剧本展开热烈讨论。定了稿、初步敲定演员及排练时间后,老王又一次给大家鼓劲:“‘秋晚’起了好头,咱要一鼓作气、好好排练,争取正月办回‘春晚’给乡亲们看”。

你一言,我一语,敞开讲,较真议。大邓村的第四次文艺座谈简洁而热烈。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座谈,产生了一支土生土长的文艺表演队;座谈,促成了一台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晚会;座谈,开启了一种“白天种田、晚上唱戏”农村娱乐style。

一次座谈:草根表演队自编自演

“邀请好剧团唱三天戏,丰富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阶段“村里文化活动少,闲时唠嗑、打扑克、看电视‘老三样’”这条群众意见,7月底,大邓村两委班子提出了整改措施,不想多数村民都“不买账”:“唱戏哪有歌舞好看”,“三天混热闹,完了又是老样子”,“人家唱啥咱听啥,又不能点戏,没意思”。

怎么办?党员们竖起耳朵,迈开步子,商品街上转一转、音响里戏剧、小品、流行歌曲五花八门,胡同口人堆里走一走,还有人能奏上一段、唱上几嗓子,聚到村委会一碰头,新措施便“水到渠成”:组建一支文艺表演队,举办一台联欢晚会,群众表演群众看。村委会广播里一吆喝,全村掀起了报名热,闲置多时的舞台成了家门口的“星光大道”,群众自愿参与、不计报酬、自娱自乐,纷纷登台亮嗓。

可没过两天,文艺队还未正式成立,群众大都默默退了下来。没有伴奏不来劲儿、曲目雷同无新意……村两委班子成员扎到人堆里,找出了问题症结。

怎么破?9月19日,大邓村两委班子召集全村文艺爱好者,在村里的舞台上座谈。“能不能演演咱村的事”、“得有一支乐队伴奏”、“请些人给咱指导指导”……“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经过座谈,一张“药方”对症开出:成立以退休老干部王敬云为中心的编导组,自编自导自演,将身边人身边事搬上舞台;以“敢唱、会唱”为标准,从广大群众中海选演员;组建一支民乐队,置办幕布道具,邀请文化部门专业人士到村指导,打破无伴奏、无舞美、无经验的“三无”窘状。

说干就干,编导组在爱好文艺的乡亲中甄选演员;村干部贴车贴人从新绛购回全套乐器;村委主任自掏腰包,从侯马买回舞台灯具和幕布;村民郇红喜贡献出了自家的组合音响;乡党委请来县文化馆文艺工作者临场指导……

一支15人民乐队、一个编导班底、40多位“民星”,9月22日,大邓村文艺表演队顺利成立。

二次座谈:农民晚会过一把瘾

想法虽好,要办好一台群众喜闻乐见的晚会可不是件容易事。

大家报上来的戏曲节目多、歌曲节目少,如何平衡?原创节目编排进度慢、演员难入戏,怎么克服?哪些节目上“秋晚”,什么演出顺序?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让晚会总编导王敬云反复思量。“扎根人民、贴近群众,大家一起商量着办!”10月15日晚,认真看完《新闻联播》关于中央文艺座谈会的报道,老王茅塞顿开、当机立断。

10月16日,大邓村舞台上又召开了一场文艺座谈,晚会总编导王敬云和文艺表演队全体演员共同精选晚会节目、制定节目单:

“我不唱戏了,改成唱歌”,“加点三句半或者快板,村里不少人爱听”,“丽丽他妈《南泥湾》唱得好,让她唱,我唱首《翻身道情》”,“这个提议好,我抓紧时间把关工委劝小宝复学的事儿编个剧本出来”,大家有商有量,首先解决了节目不均衡问题。

王敬云讲解编创思路,演员现场演、大家提意见,《夸夸咱乡新面貌》等原创节目越排越精彩。

乐队演奏《喜洋洋》开场、第一个节目《银灯结彩成双对》、第二个节目《南泥湾》……,舞台上你一言、我一语,一份独唱、对唱、群演形式混搭,蒲剧、快板、眉户、现代歌曲品类齐全的晚会节目顺序单新鲜出炉。

“纸厂的赵旭亮唱《芦花》,他以前唱过样板戏,《红灯记》里李玉和、《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没人唱得过他”,“敲锣的是茂林叔,81岁了,乐队里年龄数他大”,10月24日晚,十里八村的乡亲云集大邓村文化广场,在晚会开始前相互“剧透”。

“青少年成长是关键,全社会都要参与管,咱村成立关工委,样样工作走在前”,乡政府门房赵大爷唱着眉户走上台,和花圈店枝子大婶将新编排的《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演得诙谐出彩;“盖文化牌楼树地标、建葡萄酒庄农业调产、践行群众路线转作风……”《夸夸咱乡新面貌》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搬上了舞台;“学法懂法要守法,依法治国是关键”,天津快板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巧宣传。

身边人唱身边事,时政国策台上演。观众掌声阵阵、叫好连连。

所有演员来自群众,耄耋老人、中年庄稼汉、年轻小媳妇、村头老大娘组成文艺表演班底;所有节目出自群众,自编自排、自导自演地气儿十足;会演的上台亮相,不会演的台下欣赏,一样地红火热闹。

这台全农民阵容的晚会,让台上台下过足了瘾。

三次座谈:白天种田晚上唱戏成常态

“婶儿,我想跟你学唱戏”,“什么时候还办晚会?”面对热情的“粉丝”,夫妻总动员一奏一唱上晚会的“非常民星”薛枝子却高兴不起来,晚会演完了,文艺表演队是解散还是壮大,她和许多群众一样心里没谱。

“会唱的唱、想学的学、不唱的听,大家都幸福。”“忙的时候大家忙,不忙了在一起乐呵。”11月2日,大邓村舞台异常热闹,又一场文艺座谈会正在举行,爱好文艺的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商议文艺表演队发展大计。

谢幕不落幕,收尾不收场。大邓村两委班子借力而为,组建民乐组、创作组、戏剧组、歌曲组,将文艺表演队发展壮大。在村委会二楼设立文艺活动室,并配齐相关器材。设立周六集中活动,平时自由练习的“1+6”运行模式,推动全村群众踊跃参与、互教互学。经典节目长期排演、精益求精,新创节目汇集民智、多多益善。

身边人事演上台,政策法规唱嘴边。大邓村村民正以自己的文艺范儿,弘扬着真善美、传播着正能量。

通讯员 郑少婕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