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都是青少年安全事故的高发期。近年来,有关机构和部门对假期青少年安全保护工作不可谓不重视、不投入,但假期发生的青少年溺水、触电、意外伤害等事故仍屡见报端。事后的调查显示,在这些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或家长认识不到位或一时疏忽造成的。这表明,青少年假期安全防范工作的针对性需进一步增强,防范工作的措施和体系需要全面升级。
安全教育不放松,青少年要增强自护能力,养成积极避险避害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人的一种积极行为,是一种自然和自觉的行为。避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但积极地避险避害则是一种良好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校和家庭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暑假期间,安全教育更应当加强,家长经常性的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增强防范意识,起到打“预防针”的效果。
安全提醒不厌烦,不断增强青少年的安全意识。青少年对环境和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弱,对危险因素的识别能力和方式都不及成人,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们远离危险源。暑假期间,如非特殊原因,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不让孩子到不熟悉的地方单独游玩,并应教会孩子安全注意事项及自我保护的方法。
重点防范,不留疏漏。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地域、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时段、不同季节,可能面临的安全事故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地段、时段采取重点防范。相关部门和家长要时刻留意青少年身心状态的变化,提前做好预案,保持防范的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一个都不能少。他们的安全防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机构等人人有责。相关各方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一致,确保青少年安全保护工作形成一个有效的网络,保持防范工作应有的强度和力度,不断加强薄弱环节,为广大青少年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郭璞)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