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教育终不悔

2015-01-08 09:32: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大宁县古乡小学校园里,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位面带笑容、忙忙碌碌的青年女教师,她就是副校长兼教研室主任房红丽。在山区教育这块园地里整整耕耘了十九个春秋,房红丽痴心不改,甘愿奉献,将一颗滚烫的挚爱之心献给了山里的孩子,用汗水播种希望,用赤诚浇灌教坛,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留守儿童的“知心姐姐”
    1995年9月,带着金色的梦幻,房红丽从隰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走上了教学工作岗位。她先后在道教小学、古乡小学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2009年9月又担任了学校教研主任。
    古乡小学学校地处城乡接合处,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农村,房红丽所带班级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看着这些孩子们,她心中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些孩子需要关爱、需要尊重、需要平等。为此,她从内心对自己的角色有了一个定位:知心姐姐。她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随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她发现总有些同学害羞,课堂上不敢发言,课下也不和同学们玩耍,就想办法刻意调整了这些学生的座位,课堂上给他们较多的发言机会,并一直站在他们身边,微笑着不断鼓励他们。课下,她主动和这些学生们聊天,并和他们共同为班级做一些好事,这些学生不断得到她的赞许,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他们积极了,开朗了,有什么总爱跟她说。她在日记中写道:“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成为了学生可信任、可依赖的人,真正成了学生的知心姐姐。”

    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
    房红丽虚心好学,潜心教学在古乡小学有口皆碑。她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白天,同孩子们朝夕相处,火热地打成一片;晚上,在灯光下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有时备课、改作业直至深夜,十九年的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房红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利用继续教育的学习平台,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学习,使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取得新成绩。她不耻下问,虚心向身边的每一位教师学习,从为人处事、教学特长、班级管理等各方面汲取经验,一有时间就和别的老师讨论交流,最大限度地畅通学习渠道。同时,她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外出学习,收获了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并把这些理念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采用点拨式教学,力求课上让学生自读自悟,每节课下来都认真反思、总结,逐步摸索出“读题——由题入文——文中释疑——读中升华——回题”这一高段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并推广到全校,得到了校领导、同仁们的认可。
    在教学实践中,房红丽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平等和谐、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她善于开展互动式的合作教学,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在动口、动手、探究中掌握知识,并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情感熏陶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逐步具备学习的自主性,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笑声。
    她的眼里没有差生,同学们都喜欢听她的课,更不会有压力,有负担,师生们一起讨论、交流、探索成为一种乐趣,学生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她还在语文教学中摸索出诵读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真正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同学们的朗诵水平。在学校组织的“放飞中国梦”诵读赛中,她所带班级学生脱颖而出,荣获高年级组一等奖。在一年一度的拔河比赛中,班级连年夺魁,同学们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为集体获得的荣誉而自豪。
   
    教研园地的课改能手
    2009年9月,房红丽担任学校教研室主任后,深知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自己是个新手,感到肩负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为此,她虚心听取校领导及广大师生建议,结合学校实际,先后主持制定了学校教研活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研活动考核量化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使学校教研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为强化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房红丽带领教师开展推门课、跟踪课的听评课活动,强化每位教师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观摩、研讨、竞赛活动,同课异构成为学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2010年4月,该校和东关小学开展了“携手共进、和谐发展”区域教研活动;2011年3月开展了优质课赛讲活动,高春蕾、李春娟获语文组优质课奖,刘风萍、李宁艳获数学组优质课奖;同年学校和太德、太古中心小学开展了“名师引领、携手共进”手拉手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教学模式有了新的突破,教学成绩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始终名列前茅。
    十余年来,房红丽先后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县教学能手,市教研工作先进个人、学科带头人,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十一五”教师培训优秀教师等。她撰写的《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书先育人》等论文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通讯员 侯耀强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