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临汾三中50年代的老校友,我们班当时有两位“干部子女”,一位是首任校长杨候山的亲侄子,一位是乔李乡(镇)乡长的儿子。这不就是“官二代”吗?是的,从字面上讲,可以这样理解。但在本文开场白之际,我实在不愿意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在我的同学身上实在找不到“官二代”的影子。
杨同学年龄小,坐在第一排。除过吃住由校长安排外,其他学习劳动及一切活动,与我们绝无二样。一个心眼儿全用于学习,不争不抢,没当过班干部。甚至在别人看来这孩子有点“憨”,就知道学习,意思是幼稚天真更多一些。这样的好孩子当然与老校长私下里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那位乔李同学也是个中规中矩、默默无闻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非常刻苦认真。他经常利用星期日,独自一人自觉地去教室加班学习,这在全年级也是凤毛麟角的。冬天教室里很冷,他的棉衣陈旧,御寒功能极差,经常被冻得伤及耳鼻手脚。然而他持之以恒,坚持下来了。没有超凡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是做不到的。这里还要提到他那个乡长老爸。乡镇干部是直选的,为人民服务的。工资微薄,经常因公事而耽误自家的农活。所以乡长的家境不比别人富裕。吃得苦,穿得差,有苦无处诉。——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样的家长能教育出坏孩子吗?
“拼爹”必“坑爹”,现实中这样的教训还少吗?不“拼爹”,只有“拼自己”。二位同学凭借实力,凭真本事,都各自事业有成。杨同学毕业于军医大学,而成为著名大夫。而乔李同学毕业于财经大学,退休前,兢兢业业,是临汾市审计部门的骨干力量。无论走到哪里,我想他们都是普通人:重奉献,轻名利,磊落光明,廉洁一生。
通过二例,我想说明的是,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要说“官二代”嘛,不乏其人;若说“官二代现象”确实是很难找的。那些家境情况好一点的,无“优越感”;条件差一点的,无“自卑感”。同学之间互尊自尊,平等待人,和谐友爱,其乐融融,结下了纯真的友情。纯真是很不容易的,纯真也是永世难忘的。我经常说,我们的学生生活,物质上是很艰苦的,但我们的童年是“苦而快乐”的。 靳自德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