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临汾市委宣传部和文广新局主办,市广播电视台承办,市戏剧研究院和戏剧家协会协办的第二届“梨花奖”电视戏曲大赛于2014年12月圆满结束。
大赛历时半年有余,共吸引来自临汾、运城市各县(市、区)、各乡镇的200余名业余选手参加比赛。经过紧张激烈的初赛、复赛、决赛,各个奖项名花有主。虽然此次参赛的都是业余选手,但他们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体现了对戏曲艺术的执著追求。
参赛选手实力强劲
此次参赛的选手不乏个人素质和天赋条件极为突出的选手,如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练习,极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演员。一等奖获得者胡宝丽,身兼两种剧种的演唱,在唱眉户时音色甜美,演唱蒲剧时则激情豪迈,不论在初赛所演唱的眉户剧《儿大不由爹》,还是在复赛、决赛中所演唱的蒲剧《贺后骂殿》《三击掌》等都表现的游刃有余。二等奖获得者陕双锁,是进入总决赛的唯一一名男选手,扮相英俊潇洒,表演稳健大方,演唱嗓音洪亮,字正腔圆,亦小生亦老生,不论是《黄鹤楼》的周瑜还是《徐策跑城》的徐策,都将人物的形象、性格等演绎得淋漓尽致。总决赛中,选手们的才艺展示准备充分,其中胡宝丽的《青藏高原》、付卫屏的《都说山西好风光》、陈菊香的《绣金匾》、卢秋芳的《顶碗舞》、何萍的《中国美》等,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赞赏,赢得了观众不住的好评。
参赛剧种丰富多彩
本次大赛参赛剧种繁多,有蒲剧、眉户、碗碗腔、晋剧、秦腔、京剧、豫剧等,极大地丰富了大赛内容。蒲剧的悲壮激越,眉户的悠扬婉转,碗碗腔的悦耳动听,晋剧的舒展流畅,秦腔的高亢激昂,京剧的雍容华贵,豫剧的酣畅淋漓……选手们一段段不同风格、不同腔调的戏曲唱段,备受专家评委的好评。
其中流传于晋南侯马、曲沃一带的碗碗腔以“碗碗”(碗状铜铃)为主要击节乐器而得名,又因皮影夜间演出,以纱窗借光亮影,故又称“月调”、“影调”、“纱窗腔”等。2006年,曲沃碗碗腔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侯马皮影戏传承人刘秀珍(来自侯马),已年过六旬,她用碗碗腔分别演唱了《戏曲行当串烧》《苏三起解》《三打白骨精》等,唱腔悦耳动听,表演优美大方。尤其是她演唱的《戏曲行当串烧》,有情节、有内容,有唱有白有表演,其中唱词通俗易懂,腔调动听别致,评委们纷纷给出高分,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之后,临汾电视台《梨园堂》戏曲栏目还专门为她做了一期节目。据刘秀珍女士讲,她肚里还存有上百个碗碗腔和皮影戏剧目,她决定在有生之年全部献出,以便传承后世。我们在感谢老人的同时,也期望有关部门和专家能早日对这一稀缺剧种进行及时的抢救和深入的挖掘。
戏曲未来娃娃抓起
本次大赛也有孩子们的戏曲演唱和表演。虽然他们发声略带稚气,腔调还有些稚嫩,但依旧那么引人侧目。其中,来自市第一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刘宝钰,从海选、复赛、三十强晋级赛到八强争夺战分别演唱了京剧《贵妃醉酒》《红娘》《穆桂英挂帅》和《霸王别姬》,前三段都是清唱,最后八强争夺战时让评委和观众眼前一亮,最终获得了本次大赛“梨花之星”奖。来自临汾三中初一年级的张紫云,参加海选表演了豫剧《小白鞋说媒》,顺利晋级复赛,后因学习紧张而不得不中途放弃,但是每周末张紫云依然会跟着专业老师学习唱腔和动作。据悉,刘宝钰和张紫云还曾两次受邀到山西师范大学参加演出,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大赛评委窦爱香老师也呼吁更多的小朋友能了解戏曲、认识戏曲、热爱戏曲。
纵览第二届“梨花奖”电视戏曲大赛,规模大、时间长,堪称一大盛事,它的成功举办必将会更大地推动我市戏曲事业的发展。当然本次大赛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选手演唱剧目唱段比较陈旧、“老戏老演”的弊端比较严重、现代剧目唱段很少、部分选手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戏曲表演行当不全等。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经常举办,为票友从“票”到“专”搭建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我市文化强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讯员 傅增之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闫永业两部著作出版发行
下一篇: 关爱学生 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