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临汾博物馆里的“一段佳话”

2020-07-22 08:55: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面塑戏曲人物“入驻”微缩古戏台

  临汾新闻网讯 这是一幅立体的画,这是一出无声的戏!一座座精巧绝伦的微缩古戏台,因为邂逅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面塑戏曲人物而变得富有生机……

  7月16日,临汾博物馆“千秋平阳”展厅戏曲文化展区,尧都面塑艺人林建荣精心创作的蒲剧戏曲人物系列面塑作品捐赠(接收)仪式在此举行。

  谈及创作初衷,林建荣回忆,去年10月他陪天津朋友参观临汾博物馆时,留意到馆内仿魏村元代牛王庙戏台旁侧陈展的4座微缩元代古戏台——武池乔泽庙戏台、曹公四圣宫元代戏台、东羊后土庙戏台、王曲东岳庙戏台而颇有感触。“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兴盛时期,全国现存7座元代戏台中,临汾就有5座,这些戏台不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宝贵遗产。”作为面塑的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林建荣在感叹临汾戏曲文化底蕴深厚的同时,更深知面塑技艺同样是尧都平阳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我当时就在想,如果能为这4座空荡荡的古戏台设计4组戏曲人物面塑作品该有多好!”

  有了想法,林建荣主动与馆方进行沟通,双方一拍即合。于是,他在朋友的帮助下遍搜包括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元代壁画等在内的相关戏曲资料,从名角演出的影像中揣摩最具代表性的每一个动作,尔后精心构思设计,并最终耗时半年多时间完成了作品的创作。林建荣介绍,这4组作品分别取自蒲剧经典剧目《黄鹤楼》《三对面》《三娘教子》《柜中缘》中的精彩片段,其中11个人物涵盖了中国戏曲人物角色中的生、旦、净、末、丑5个行当。“相比以往的面塑作品,这4组作品的创作难度更大。它们中最高的12厘米、最小的仅有6厘米,不仅要求五官、胡须、发髻清晰可见,还要求每一个人物的神情栩栩如生,对我而言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自我提高。”林建荣如是说。

  戏里戏外,粉墨春秋。细观林建荣的这些面塑作品,人物形象不可谓不逼真,其每一个动作乃至衣纹褶皱无不给人以静中有动之感。难怪馆方评价认为,这批作品的入藏是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不仅丰富了临汾博物馆馆藏品类,也将在博物馆的阐释空间中焕发新彩。

  记者 孙宗林 亢亚莉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