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说起小镇,人们会自然想起行政区划单元上的小镇,而日前记者所走访的这个小镇虽非“镇”,却有一群怀揣同一情怀的“爱镇人士”,为建设美丽小镇而做着努力。
“镇长”由来
“镇长早!镇长好!”初秋时节的一个早上,鲁桂仪如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位于市区锦悦城的茶馆,开始为一天的工作做着准备。称呼她“镇长”的,是几位陆陆续续走进店里的、身着旗袍的茶艺师和前来参加茶艺培训的老客户。“镇长”之称缘何而来,还得从她和朋友合伙开的“友茶小镇”说起。
2013年,在云南生活多年的鲁桂仪一家回到了临汾老家,闲暇时,沏一壶茶,与朋友或闲谈、或叙旧,成了朋友们共同的爱好。“咱们要不开个茶馆吧!”提议得到了现场朋友的附和:“开!”
于是,通过选址、装修、精修技艺,2014年一间以茶会友、取名为“友茶小镇”的茶馆在我市南外环茶码头开业了。经过几年的经营与探索,2017年,几位合伙人将茶馆迁移到现址。室内大厅陈设清新,幽静典雅,温馨舒适;地下室装修风格古朴厚重而不失时尚之韵。从存放客户茶叶的长廊穿行折回,一间间“私人会客厅”里飘来沁鼻的茶香。在传统文化工作室,古朴的晋绣、遒劲有力的书画作品,在晶莹闪烁的灯光下愈发迷人。“几位合伙人分工明确,男主外,负责接洽业务与把握小镇经营方向;女主内,负责具体业务管理。我叫桂仪,因为‘仪’和‘姨’同音,所以人们干脆就把我叫成‘镇长’了!”回归一楼,鲁桂仪笑着解释着其中寓意。
事实上,了解她的人都知道,“镇长”称谓背后藏着她多年的刻苦学习与钻研,也正是因为执着的坚守与精湛的技艺,她被评为国家一级茶艺技师。
以茶养德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说话间,一股股清新的茶香沿着杯壁袭来,空灵的曲目遮掩了城市的喧嚣。高级茶艺师梁燕正向前来的客户展示功夫茶。熟练的技能、醇香的茶水让顾客赞不绝口。
梁燕曾是“友茶小镇”的茶客,小镇的朋友习惯称她为梁书记,因深爱紫砂,深谙茶艺之道,对茶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退休之后她便义无反顾地加入进来;刘一婷是小镇的店长,性格多变的她,具有北方姑娘的豪爽也有南方姑娘的婉约。
董焱新是与“镇长”一起步入茶行业的同学。都说茶能修身养性,这一真理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以前她是一个典型的急脾气,但学习茶艺后,她的性格变得温和了。同时,值得敬佩的是,她对待工作特别认真。与我亦师亦友。”鲁桂仪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她的伙伴们,24岁的翟盼盼和李娜娜是一对儿发小兼姐妹花,在工作中恪尽职守,聪明能干;23岁的赵素槿在“友茶小镇”工作已有4年。别看她年纪小,头衔可不少:高级茶艺师、营养师、小画师、摄影师等。“还记得上班不久,在一次值班时我不小心把店里一个名贵茶壶摔破了,当时心里特别忐忑,心想挨骂肯定少不了,关键是这么多钱我该怎么赔啊?”赵素槿说,就在她做着最坏打算时,“镇长”的做法让她既吃惊又佩服。“她没骂我,也没让我赔,反而在工作中给了我很多学习、提升技能的机会,我打心底里感激。”
不同的年龄,相同的情怀。如今,“友茶小镇”共有高级茶艺师10名。她们在提升自我技能的同时,也将满满的“干货”传递给了客户。刚刚参加完“7天茶艺干货”课程培训的张女士饶有兴致地说:“通过培训,我由一个茶艺小白变成了家里的茶管家,很开心。”
“多元”传艺
不知不觉,已至下午4时,来小镇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只见有熟客自顾自地拉出吱呀的木椅便坐下来,“喝茶!”也有陌生的游人闲逛至此,被“友茶小镇”独特的风格吸引。
为打造一个有趣、有温度的小镇,“友茶小镇”特意开展了多项培训课程,内容包括:茶品、茶具、培训、茶事服务、书法、刺绣、国画、香道、茶疗服务等。
“今天下午是刺绣课!”匆匆赶来的几名茶客径直向负一层走去。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2018年,“友茶小镇”特邀请“平水绣”传承人鲁桂君入驻,目前已培养学员百余人。平水绣是晋绣的一种,因色彩对比强烈,针法变化多样,绣品立体感强,视觉效果饱满厚重,广受学员欢迎。
泡一杯有生命力的好茶,守一座有情怀的小镇。 “茶飘香、晋绣美、国画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临汾人的城市会客厅,我们会继续努力!”鲁桂仪坚定地说。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