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霍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核心提示
“霍州也有长城!”这样一则信息不啻于一场惊雷,改变着人们对“长城”固有的认知,也使人们在审视脚下这方神奇土地的同时生发出许多思索。
“中州重镇”——霍州,地处我省中南部腹地,这里并不靠近边隘,为何也会有长城?这是一个留待论证的历史课题,但不可辩驳的是,烽燧这一长城的标志物却真实地存在着。
霍州市师庄乡周村古烽火台遗址,历经岁月沧桑的烽燧难掩曾经的雄姿,斑驳的夯土墙与间或其中的砖石见证着风雨洗礼,留存着时光的沉淀……9月9日,目睹眼前情景,见多识广的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赵琛既惊讶又兴奋,他说:“这里竟然还有这么大规模的烽燧存在,看了之后我非常激动,它们是宝贝!”赵琛介绍,烽燧又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如有敌情,春秋时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而唐时白天燃烟叫燧,夜晚放火叫烽。烽燧与戍堡、驿站、关隘、堑壕、长墙、敌楼及相关遗存统称为长城。霍州境内的11座烽燧遗存虽尚未断代,但它的存在足以证明“霍州有长城”之说并非无稽之谈。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长城赋予了霍州久远和深邃。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原始山地崇拜文化和华夏根祖文化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这里就已有古人居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称为霍国。漫长的历史文化浸洇,使得今天这片土地上不乏古建筑、古村落、古窑址遗存,其中霍州署、贾村娲皇庙、赵家庄观音庙、霍州窑址、鼓楼、祝圣寺等6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像威风锣鼓、霍州书等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无不浸染着文化的芳香、凝聚着历史的精华。
长城让霍州人找到了文化自信,但未来路在何方,当地文物保护需要一次“问诊把脉”!9日至10日,除周村古烽火台遗址外,赵琛一行还先后前往王庄村元代三教庙、许村朱家大院,白龙镇陈村霍州窑和霍国遗址,南环路街道南坛村隋唐古战场白壁关、圣佛村千佛崖,开元街道赵家庄村观音庙,大张镇贾村娲皇庙,三教乡库拔村杨家大院,霍州署等地考察。拙朴厚重的村落、精巧绝伦的古建、神妙莫测的窑址……覆着着尘埃的一梁一柱、一砖一瓦乃至一抔黄土都让人激动。一路走来,赵琛时而拍照留影,时而凝望沉思,时而建言献策。
“对遗存文物要像孩子一样爱护!”在10日下午举行的霍州市文物保护专题讲座上,赵琛的语气里透着焦急与期待。这场以《我们的长城》为题的讲座,从“为什么修长城”“什么是长城”等说开去,赵琛旁征博引地传授着“长城知识”,情辞恳切地讲述了他的“霍州印象”,进而为霍州市文物保护工作“号脉”、支招,原本计划一小时的讲座足足延时了一个半小时。在赵琛看来,霍州市要对历史文物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数据平台,做好项目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修缮、考古发掘研究等工作;要深化文物价值研究,利用多种手段解读文物内涵,促进文化传承;要多措并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霍州文化旅游业提档升级。
“霍州也有长城!”这样一则信息不啻于一场惊雷,改变着人们对“长城”的固有认识,也使人们开始重视审视这方神奇的土地。“霍州长城”能否在全省旅游“三大板块”中赢得一席之地值得期许。而如何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如何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显然当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 侯秀娟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吉政